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三螺旋模型的社会基础

已有 4564 次阅读 2012-4-30 06:26 |个人分类:阅读笔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基础, 三螺旋

三螺旋模型的社会基础

武夷山

 

三螺旋模型的提出者之一Henry ErzkowitzJames DzisahTechnolog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杂志2008年第6期发表文章,Rethinking development: circulation in the Triple Helix(发展之再思考:三螺旋之中的循环流动)。文章认为:

三螺旋发展模型是基于以下社会发展趋势:

(1)            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在知识社会中,从事知识生产的机构在创新和发展中具有发挥更大作用的潜力。

(2)            从大规模物理技术(这种技术需要科层式的组织方式) 向日益灵活的小规模高技术(这种技术可由小型组织来使用)转变。

(3)            多价(Polyvalent)知识的涌现。多价知识的典型代表是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和纳米技术,它们既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从事这类技术研究既可申请专利,又可发表论文。

(4)            创业型大学模式的兴起。关于大学的办学方式,一方面有象牙之塔譬喻和洪堡的大学理念,另一方面有强调创业-创新和技术转移的文化,创业型大学则将这两方面给融合起来了。

 

         博主:在美国,某些拥有Professor of Practice(实践教授)头衔者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做得较多。但是,这个头衔的含义在不同地方是不一样的,多数指专注于教学、进不了终身教职的教授职位。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于2004年在以下链接中给出了“实践教授”定义:http://www.aaup.org/AAUP/comm/rep/A/practice.htm

 

    对“三螺旋”概念不熟悉者,可参看我2009年写的《“时”论》(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251666)。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565117.html

上一篇:英文作品一句话提要(续完)
下一篇:含有“劳动”字样的英语名言

14 刘艳红 王芳 许培扬 钟炳 魏瑞斌 赵凤光 吴吉良 陈凯华 杨学祥 张志东 曹聪 陈筝 赵星 傅蕴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0: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