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呼唤STS(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20年前的发言稿 精选

已有 6839 次阅读 2012-6-21 06:53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发言稿, STS教育

呼唤STS教育----1992年为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交叉学科分会场准备的发言稿

武夷山

 

(博主按:以下是我1992年为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交叉学科分会场准备的发言稿,后来是否作了发言,发言稿内容有没有发表出来,已经全然记不清了。)

 

我再过几天就要过34岁生日,可能这是我参加科协青年学术年会的最后一次机会了。

在这次会议上结识了不少有志于交叉学科研究、比我年轻得多、又才华横溢的朋友,这是最大的收获。我也想利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这一讲坛向有志于交叉学科研究但迄今我无缘谋面的年轻朋友赠送两位科学家的语录,以期共勉。

第一段语录,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半开玩笑地说过,给一位学者照相,不应照他的面部,而应照他的臀部。他的意思是,搞学术研究,没有长期坐冷板凳的功夫是不行的。

第二段语录,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有两句诗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九分辛苦一分才”。他的正规学历是初中。为生活所迫,他年纪轻轻就做了店员,他是刻苦自学成才的。当然,他有很高的天赋,但他仍强调,九分辛苦一分才。

我对他俩的看法非常同意。我多年来对自己总是说: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但现在回过头来看,我的耕耘没有白费,收获了不少东西。这个收获不一定指评上了什么职称(博主注:说这话时,我只有中级职称),而是说我真正学到了东西,我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提高了,我感到自己对社会是更有用的人了。总之,自己的努力是内因,最重要,成才的外部环境再好,也只是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自己努力程度不够的话,外部环境条件再好也白搭。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是一个很大的主题,它研究三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将三者作为互不相干的事物。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开始重视STS教育,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十分需要开展这种教育。对交叉学科研究感兴趣的,理所当然要关注这个主题。

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如钱学森、苏步青、华罗庚等,不但本行的专业很好,而且文学艺术根底也很好。比如,我亲耳听到钱学森背诵大观楼长联,苏老、华老都会写格律诗。而现在的许多青年科技工作者,专业造诣也许不浅,可是文字能力却不行,他们的论文中往往有文理不通的地方。除此之外,在识见、气度等方面也不如老一辈科学家。为什么?我想,很重要的一条可能是,老一辈科学家小时候上私塾,私塾其实是一种通才教育,而我们接受的教育,从小学起就是分科的,到了中学分得更厉害,高中甚至分文理班,到了大学,分得越发狭窄,研究生阶段,搞得更细。这样培养出的人不容易适应当代复杂的社会。例如,中国若要控制人口数量,绝不是靠节育技术就能解决的,它涉及社会学、文化学、伦理学、经济学等许多方面的问题。过度分科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容易理解社会的复杂性,不易做到在让科技为人类造福的同时控制科技的副作用。

怎么办呢?高度细化的社会分工要求我们培养专才,复杂社会的运行管理又呼唤着通才,我想,为应对这个矛盾,STS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在基本保持专才教育框架的同时,让学生多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从而弥补专才教育的缺陷。而在STS主题的研究与教育方面,我们交叉科学领域的工作者是大有可为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584256.html

上一篇:百事翻从缺陷好
下一篇:按价钱是否“公道”给期刊排序

60 陈小润 刘用生 蔣勁松 陈凯华 杜建 许培扬 刘洋 化柏林 吴飞鹏 李伟钢 李宁 王启云 曹俊 徐绍辉 郑作龙 吕喆 李泳 吴国胜 廖晓琳 苏德辰 翟自洋 刘立 陈永金 彭思龙 余昕 曹聪 郑融 庄世宇 王善勇 丁邦平 李本先 王春艳 刘明颖 黄齐林 鲍海飞 彭真明 钟炳 李学宽 虞左俊 吕乃基 章成志 朱志敏 陈筝 段庆伟 柏舟 林涛 魏瑞斌 钱磊 晋华 黎夏 何岸飞 李土荣 曾杰 刘俊明 俞立 fansg neilchau crossludo cuiyujun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5: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