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陈佳洱忆王大珩——“他把我引入物理学大门”

已有 3146 次阅读 2013-1-14 14:27 |个人分类:科林散叶|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物理学, 王大珩 |文章来源:转载

陈佳洱忆王大珩——
“他把我引入物理学大门”
■本报记者 陆琦
“他对物理学实验的高度重视,对完美实验的不懈追求,以及他严谨细致的学风,通过他的言传身教,让我终身受益。”
对于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来说,“两弹一星”元勋、两院院士王大珩是其走上科研道路的领路人。
“正是他把我引进了物理学的门,并给我打好从事物理科学事业的基础。”
1950年,陈佳洱中学毕业。由于父亲追求思想进步,一定要让他报考老解放区的大学,于是,16岁的陈佳洱进入了大连工学院电机系学习。
王大珩当时担任大连工学院应用物理系主任,他非常重视学生的实验训练,亲自带实验课。王大珩常说:“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学好物理,首先要做好实验。”
作为班上的物理课代表,陈佳洱暗下决心,一定要带头把物理实验课上好。
不过,大一新生陈佳洱中学物理实验的基础训练不足,而王大珩对学生实验的要求又非常严格,要按照他的要求做出一个好的实验来,实在是难上加难。
陈佳洱记得,一年级下学期上光学实验课,刚到实验室,就见王大珩坐在大门口等着,他要向每个学生提问,比如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准备观察哪些物理现象、采集哪些数据等等。学生只有把问题一一回答正确了,并把事先准备好的实验数据记录表让他审核通过了,才能进实验室做实验。做完实验后,王大珩还要亲自检查每个学生的实验结果,结果不好的就退回去重做。最后,他根据各个学生实验的总体情况进行打分。
要从王大珩这位严师手上拿到一个5分,实在太难了。所以,学生们私下约定:谁得了5分,就请客吃花生米庆祝。
陈佳洱为了得5分,每次实验前都努力做好预习,对每次实验的目的、任务和方法都要琢磨好几遍,才敢进实验室。
“那个学期,我有幸请了3次花生米。”陈佳洱至今觉得那时的花生米是最好吃的。
王大珩认为,物理学是整个现代科技的基石,工科学生如果缺乏物理学的素养,就必然会大大限制其将来在科技与工程事业上的创造能力。因此,他鼓励大连工学院念完一年级的学生到物理系学习。他在动员中阐述的物理学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和影响,深深打动了年轻人的心,包括陈佳洱在内的不少学生踊跃报名。
经过严格挑选,近300名一年级学生中挑选出了约30名到物理系,按物理专业的要求进行培养。陈佳洱有幸被选中,从此开始了他一辈子的物理事业。
“大珩老师的谆谆教导和严格要求,培养了我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和严谨学风,更引起了我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陈佳洱说。
王大珩不仅在大学里培养青年学子,对已经走出校门从事科技工作的弟子们,也仍不断地关心和指导他们的工作,引导和鼓励他们茁壮成长。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陈佳洱当选中国科协常委、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当时王大珩是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王大珩带领他们学习邓小平理论,开展科普工作,传播科学思想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还努力把科协建设成科学家之家。到了90年代,陈佳洱当选北京市科协第五、六届主席,每次去看望王大珩,王大珩还不断关心和指点他如何做好北京市科协的工作。
2004年,王大珩已是近90岁高龄的老人,当电视台采访陈佳洱时,他还作为嘉宾特别录了一段视频,鼓励陈佳洱继续献身物理事业,令陈佳洱感动万分。
“大珩恩师对我的师恩,我终身难忘。”陈佳洱说。
《中国科学报》 (2013-01-14 第4版 综合)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652974.html

上一篇:个人藏书清点(25)
下一篇:哪些因素会造成人的智商损失?

7 傅蕴德 滕立 陈湘明 余昕 马雷 陈冬生 文克玲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