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王澍:新疆生活影响我的人生

已有 3741 次阅读 2013-1-31 15:30 |个人分类:科林散叶|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生活 |文章来源:转载

王澍:新疆生活影响我的人生
乌鲁木齐晚报,2012-3-9

如果不是因为王澍,很多人不知道“澍”这个字怎么读,更不知道普利兹克建筑奖意味着什么。一个新疆人,一举夺得了中国建筑界迄今为止所获得的国际最高荣誉,他究竟是怎样做到的?他说他的一些设计理念,来自于童年在乌鲁木齐的生活,那又是什么样的过去?这一切,就让他自己来告诉我们吧……

王澍:新疆生活影响我的人生

本报记者王丽丽

王澍

人物介绍

王澍1963年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后在西安生活。1985年获得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本科学位,三年后从该校硕士研究生毕业。毕业后,他到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任教。1995年到同济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2000年回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开始了他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研究2003年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2007年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是刚刚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建筑师王澍的代表作品之一。(图片均由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通讯员金晓依提供)

短发皱眉细框眼镜,中国建筑师王澍的照片日前被更新在普利兹克建筑奖官网首页,这意味着,本年度建筑界最高奖项被这位中国人领走。

近日,49岁的王澍以这样的方式开始进入国人的视野。

普利兹克建筑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1979年由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蒂发起,凯悦基金会所赞助的针对建筑师个人颁布的奖项。每年约有五百多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建筑师被提名,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师及学者组成评审团评出一个个人或组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以及其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人工环境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被誉为建筑学届的诺贝尔奖。

王澍成为普利兹克建筑奖自197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建筑师。此前,1983年,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也曾获得此奖。王澍此次获奖,也是中国建筑界迄今为止所获得的国际最高荣誉。

王澍生于新疆,后在西安读书,现在杭州工作,这是近日国内各大媒体刊发的关于王澍的相关简历。

可对于很多新疆人来说,王澍是谁?他都设计过什么样的建筑?这些作品都分布在哪些城市?好在哪里?为什么获奖的是他?……都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据了解,王澍是地地道道本土出身和在中国受教育和实践的建筑家,他的作品都完成在中国。这位没有喝过一滴洋墨水的建筑师,一直执着地践行着他的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

3月8日,刚从美国回到杭州的王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电话采访,声音洪亮、北方口音明显的他,在电话中表达了对家乡人民的感谢。他说,中国很多建筑师都在追赶国际潮流,害怕跟不上。但你跟着国际潮流就永远是跟着别人的屁股后面在走,真正的流行一直在变化,都是在自己的文化领域延伸出来的,坚持按照自己的文化来做,反而容易让别人理解,变成一种流行。这次得奖,也是因为一直坚持中国文化,我想,外国评奖者也是想了解中国的建筑。

在列车上观察世界

对王澍获奖原因,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这样评价:“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的关键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有世界性的建筑。”

这位喜欢吹箫、热爱书法和山水画的建筑师,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想留住中国文化。

王澍1963年出生在乌鲁木齐,两岁以后去了北京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六岁左右回到乌鲁木齐。这四年里,王澍每年至少两次往返于北京与新疆之间,7500公里以上的旅途中,王澍喜欢上了绘画和书法。

“我觉得那段岁月对我的人生影响特别大。”王澍说,他在新疆呆到十岁,在西安读完大学,在南京呆的时间也不是很长。

“我觉得我的生活都是片段化的,而那段在火车上度过的岁月,让我印象很深刻。”王澍说,在火车上,他看到整个世界大空间尺度的变化,让他整个人对世界的理解都不太一样。

王澍的作品,苏州图书馆也好,陈默画廊也好,都可以看到,一入口有一个钢铁的走道,钢铁的空间;包括像顶层画廊里面沿着窗户,有三个金属的这样的空间,就像三节火车车厢一样。

“我觉得这个是人观察世界里面,一个最有意思的方式,叫做观察世界的留言,言就是变化的意思,观察世界的留言,就像是一个老人坐在一个门槛上。典型的中国画面,阳光下、阴影下安静地看着世界在自己的面前那种转变。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也好、作家也好、建筑师也好,在火车上的那段生活是体会人生的一个好机会。”王澍说。

在正式跨入建筑领域后,王澍坚决抛开西方建筑学标准,坚守中国建筑学传统。这条路孤独且艰难,但他从没有退缩,在妻子的支持下,闷头向前闯。

在所谓人类文明超速发展的今天,王澍却始终清醒着:“我们不是设计一个房子,而是要建造一个世界。只有植物、动物、河流、湖泊与人和谐共生才能称为一个美丽的世界。”

王澍的梦想就是造一个真正的村庄,把50%的面积还给绿色,但生活便利不输城市,人们很有尊严。

我要造的不是“工程”

相比前几届该奖得主弗兰克﹒盖里、诺曼﹒福斯特和雷姆﹒库哈斯等的作品,王澍的建筑设计焦点放在住宅、学校和博物馆上。

在王澍的获奖词中有这样一句:王澍的建筑能够唤起往昔,却又不直接使用历史的元素。王澍设计作品时主要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灰色石块和木头,将中国传统与建筑相结合。

达到这一效果,有一种方法就是运用旧材料。瓦片、木头等成为了王澍的建筑材料。也正是这些质朴的材料丰富了王澍与众不同的建筑营造观。

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看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就是采用的旧材料搭建,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中,为充分发掘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王澍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多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让它们在象山校区的屋顶和墙面上重现新生。

象山新校园一期工程于2004年完成,二期工程于2007年落成,成为王澍实践本土建筑学的最大作品。

王澍向媒体表示:“人们在走进一座建筑时,首先感受到的并非建筑材料。我认为用什么材料并不是决定建筑作品成败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建筑中所承载的能够唤起人们以往经历和回忆的元素。我的作品是有思想的、会思考的,不是简单的‘建造’。”

王澍还表示,他的作品更贴近生活,“对我来说,建筑就是一种日常生活。我要建造的是一幢‘房子’,而不是一个‘工程’,我所思考的是如何使作品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而在王澍看来,象山校园的一些设计理念,来自于童年在乌鲁木齐的生活。

从六岁开始,王澍回到乌鲁木齐,在母亲所任教大学的附属小学读书,当时母亲工作的那所学校,因为停课整个校园被开垦成了农田,那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乌托邦的状态,一个大学,本身又是农业试验区,大家一边读书一边劳动。

“当时的乌鲁木齐既有大片的戈壁,也有大片农田,既不像城市,也不像农村。这种地平线的感觉在我的建筑里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都是和我童年有关的。”

六岁那年的王澍就成为了家里的挑水匠。“当时的水桶是最大号的,洋铁皮的,从我们家到水井有400米路程,第一次挑我只能挑半桶,因为容易洒出来,慢慢地越来越有技巧。”王澍说,夜里去挑的时候,也一个人在水井上摇轱辘,“慢慢地我喜欢上挑水,因为在挑水的时候可以想书上的内容。”

那个年代很多人都看不到书,而王澍是幸运的。王澍的母亲被临时调到自治区图书馆做管理员,他可以进入书库看所有被查封的书。

从七岁到十岁的那段年月里,王澍就是这么乱看书度过的。包括大部分外国文学的翻译本和中国的古书。“也许就是这些古书给我的建筑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启迪。”

比起被反复复制的现代主题,王澍显然更喜欢谈传统的独特。若是某位学生通过模仿传统做出作品来,王澍必定会给零分。“传统是个死东西,你得有办法给它整活了。”他说。

王澍还记得,十岁之前,也就是1973年之前的乌鲁木齐是非常寒冷的,王澍的父辈们习惯于像沙龙一样聚会,几十个人聚集在一个人的家里,喝着云南带来的上好普洱茶和咖啡,谈普希金、鲁迅,谈很多中国的外国的事情。

“于是,我设计的象山校园,房子的屋顶变成了可用场地,人们可以在屋顶上课,也可以散步。如果教室不够,你看那边那棵树下有凳子,为什么不在树下上课呢?”王澍说,他希望人们在这里,逐步恢复一些放慢生活的能力。他把整个场地建筑建完之后,剩下的土地全部租给农民,作为农地进行耕种。学生们在上课之余,可以看到另外一种劳动的方式在面前呈现,农作物在四季当中的变化和生长,自然的河道成片的芦苇,到处种的萝卜都在开花。

重返自然之道,王澍深知,走起来甚为艰难。凤凰卫视主持人梁文道曾这样评价王澍的作品:“一方面具有很鲜明的中国情结;但另一方面,又具有一种英雄主义色彩。”

任何一个建筑都是园林

1990年,王澍在杭州附近的一个小城海宁设计了一个青少年中心。在接下来的将近10年里,他没有做建筑设计工作,而是一直与工匠们在一起工作,在真实的建造中获取经验。1997年王澍和他的妻子陆文宇在杭州创办了“业余建筑工作室”。对于工作室的起名,他的解释是:“对我而言,不管我是一个工匠还是业余的,都是一样的。”他对“业余”这个词的解读与字典中解释的定义很相近:“一个人因为兴趣而从事某项研究、运动或者行为,而不是因为物质利益和专业因素。”

在王澍的概念里,“兴趣”这个词就意味着对工作的热爱。2000年王澍完成了他第一个主要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这个作品体现了他的建筑哲学———对环境的密切关注。如何让建筑自然地存在于“山”和“水”之间而不突出,以及苏州园林的造园思想是他设计这座图书馆的沉思背景。200年,王澍凭这个作品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奖。

王澍希望能做一种超越个人的建筑。就像在国际上产生了震撼级反应的象山校园那样,让人看过后记住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存在,而是“一个整体的建筑完全融入自然里的深刻感觉”。

就这样,王澍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任何一个建筑都是园林。不管表面上像园林的还是外表看上去八竿子打不着的,都是。它已经用各种形态进入到我的建筑了。我在追求一种朴素的、简单的、纯真的、不断在追问自己来源和根源的这样一种生活和艺术。高兴的是,很多人看懂了,认可了。”

在当前环境下,王澍的建筑依然显得有点特立独行。而王澍儿子的名字,也或多或少地表达着王澍的思想,或寄托着他们的某种愿望。王澍的儿子名叫“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主要的构件,它常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横向和纵向的水平构件为“拱”;位于拱之间,负责承托连接各层拱的方形构件为“斗”。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象征。

然而,王澍只是一个人,翻开普利兹克建筑奖30多年的历程,美国有8人获奖,日本也有5人获奖,相比之下,我们还远远不是世界艺术殿堂中举足轻重的角色,在王澍身后期待更多年轻人能涌现出来。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658262.html

上一篇:[转载]当代名老中医话长寿
下一篇:[转载]董明珠访谈录

1 李毅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4: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