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让中医为洋仪器导航

已有 2878 次阅读 2013-7-10 11:21 |个人分类:中医国粹|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仪器 |文章来源:转载

于晓彤:让中医为洋仪器导航

科技日报 2013-7-10

 

本报记者 袁志勇

 

   ■ 人物档案

   于晓彤  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客座副教授,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客座副教授,德国法兰克福运动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冲击波大会组织委员,中华医用冲击波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慢性疼痛诊疗中心——放射式冲击波疗法(RSWT)研究中心主任。

   于晓彤教授最近心情不错,他刚刚被世界冲击波协会授予2012—2013年度“科学杰出贡献奖”。

   这是放射式冲击波届的“奥斯卡”奖,获得这个奖项,是国外同行对他“以中医理论指导洋仪器治疗慢性疼痛理念”的认可,也是对他突破洋仪器固有治疗范围,并提升治疗效果所作努力的一个肯定。

   现在,于晓彤正在继续努力追寻着,冀望通过更多的临床实践,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来更好地验证他的理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患者与其所处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诊治整体,辩证施术,治疗慢性疼痛。

   点燃梦想:寻觅治痛的好办法

   2003年,“非典”袭击中国,于晓彤在辽宁沈阳组建了抗击非典的虹桥医院,在负责医疗物资调配的同时,学习对病人的诊治。

   这一年,他获得了“沈阳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但也正是在和非典病人的接触中,他注意到疼痛带给病人的痛苦。他了解到:慢性疼痛作为一种生物学疾病,其发生在35%的人群中,但目前社会上对它认知度还参差不齐,依然处在“疼痛科科诊治,科科难诊治”的状态中,治疗方法多、疗效不一,很难获得痛患的满意。

   洽在此时,《世界卫生组织蓝皮书》的一段报告吸引了他的注意。报告指出:仅控制好偏头痛,就能使全球GDP上升2%—3%。

   细心的于晓彤查阅文献还发现:疼痛往往不单独出现,常常伴随有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如精神抑郁等),这不仅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面影响。而且慢性疼痛还造成许多社会问题,诸如家庭解体、离婚率增加、经济负担加重、排斥与亲友的交往,甚至自杀或危及社会。在美国有3000万—4000万疼痛患者,因此疼痛所产生的医疗、健康、家庭、保险、教育、经济、社会等问题甚巨;单其病假赔偿和法律诉讼费用,每年就高达数十亿美元。

   “中国人口大约是美国的4倍,该有多少人深受疼痛的困扰?”于晓彤决定结合自己的专业在诊治疼痛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当他刚刚被聘为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的客座副教授时就树立了一个目标:要寻找一种医疗器械,要采用非药物的方法,通过无(微)创的方式去解决疼痛,最大程度的减少手术和药物的不良反应,获取痛患较为满意的治疗方法。

   曙光初现:在国外找到了洋仪器

   为了寻找这种方法,于晓彤开始在国内奔走。

   北京的中日友好医院、天坛医院、东北的盛京医院、新疆自治区医院……只要网上能查到的治疗疼痛的大医院,于晓彤都去拜访过。对于目前慢性疼痛的治疗所采用的各式各样的治疗方法,于晓彤都曾尝试过,但没有一种让他非常满意。

   “国外有没有好的办法呢?”于晓彤想,他决定去美国和欧洲看看。他选择了美国克利夫兰慢性疼痛研究所和德国法兰克福运动医学研究所,这是国际上治疗慢性疼痛顶级的两个研究所。

   在那里,他发现国外医生使用一种冲击波仪器治疗疼痛:通过联合式冲击波系统,医生可以同时使用放射式和聚焦式冲击波治疗多种疾病,不仅可以治疗机体末端性病痛,而且还可以治疗不同深度的疼痛(扳机点痛)。德国奥运代表队曾在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首次使用冲击波系统治疗运动损伤,1998年法国世界杯上也有3个队伍的队员得到冲击波的治疗。

   于晓彤在国外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他觉得冲击波疗法不错,有可能成为治疗慢性疼痛的主要的治疗手段。2004年于晓彤将放射式冲击波引入国内,并开始征集志愿者,展开冲击波治疗疼痛的求索。

   经过一段时间潜心研究,2007年,于晓彤将放射式冲击波疗法应用于慢性疼痛的诊疗,他通过控制冲击波的能量、频率、治疗部位等来寻找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大部分病人的疼痛在他那得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于晓彤对治疗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

   他对冲击波治疗方法建立了信心,但一些疑惑也随之产生。

   迸出火花:寻找科学依据的支撑

   在研究过程中,于晓彤发现,同样的病痛,同样的治疗方法,却有不同的效果。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于晓彤边实践,边查阅文献资料,同时也拜访业内治疗疼痛的专家,如他的导师——中国疼痛科创建人之一崔健君教授、全国疼痛诊疗研究中心主任樊碧发教授等。

   可有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因此曾经有一段时间,他都想过放弃:“反正对大多数人有效,少数没有效果算什么?!”但一走进研究室,看到那些人饱受疼痛折磨,和他们怀有期待的眼神,他就觉得有必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一个偶然的机会,于晓彤接触到了《黄帝内经》这本书,书中一篇“阴阳应象大论”的文章吸引了他。“人是一个系统,疾病都是由于阴阳失调,经络不通引起,这很有道理。疼痛是否也是如此?如果按照这个思路,能否提供一条解决之道,为那些顽固疼痛病人提供帮助?”

   他开始将目光转向对中医理论的学习,向老祖宗智慧学习,在《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传统的中医理论中,结合系统科学理论,他开始初步形成一套自己的理念,并正在小心的尝试着,一些病人效果不错!他觉得:用中医理论导航冲击波治疗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医治慢性疼痛的路径。

   与此同时,钱学森一句“如果把西方的科学同中医所总结的理论以及临床实践结合起来,那将是不得了的。”话也深深的感染了他,他决定在冲击波治疗领域将中医发扬光大。

   技术创新:用中医理论导航冲击波治疗

   于晓彤决定在治疗疼痛的过程中不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首先将目标瞄准脑瘫患儿。

   脑瘫,即脑性瘫痪,临床可表现为肌张力异常,治疗上需要调节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度,这是一个临床难题。于晓彤在自己的理念支持下,运用冲击波来调节一些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因为这项研究,于晓彤获得了世界冲击波协会授予的2012—2013年度“科学杰出贡献奖”。这让于晓彤也越来越对在中医指导下的冲击波治疗充满信心。但他也发现,在现实中,很多人对冲击波治疗还处在旁观者的位置上。

   “尽管放射式冲击波治疗已纳入医保,但在很多医院里,其仍然处于边缘化的境地。”于晓彤说,“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系统的理论来支撑冲击波治疗。”

   他决定尽可能多的积累一些病例,为冲击波疗法构筑基础性支撑。在他的奔走下,已取得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合作,成立了放射式冲击波疗法研究中心,并已征集到志愿者合作参与研究。

   “目前主要征集各种备受疼痛困扰,又不能得到很好医治的志愿者。”于晓彤说,“通过使用冲击波,调节人体功能,使其紊乱的内环境重新获得平衡,最终达到治疗目的。收集足够的病例后,我希望能将成果整理出来,供更多的人了解这种治疗方法。”

   在记者采访的时候,还看到有福建、东北、西南、新疆等地的医生过来学习冲击波治疗。“我现在还负责一些医生的培训工作。”于晓彤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让冲击波真正为所有痛患所用,为治疗慢性疼痛做点贡献。这是我的梦想,希望它能尽快实现。”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706906.html

上一篇:胡凤益等培育多年生水稻
下一篇:睡美人文献典型事例

1 印大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5: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