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大师王云五

已有 2515 次阅读 2013-10-23 13:34 |个人分类:东鳞西爪|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文章来源:转载

大师王云五

文章来源: 学习时报 

2013-10-21

 

[作者:邵纯]  

 

   60多年前我见到的第一本工具书名叫《四角号码字典》,母亲告诉我说:“四角号码检字法是一个没上过学的人发明的,他叫王云五。”从此我便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名字。1951年王云五从香港去了台湾,这个人的行踪也就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但是,要研究20世纪中国的文化史,特别是出版史,王云五这个名字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
   王云五(1888—1979年)是出生于上海的广东香山县人。“云五”出自宋代韩琦20岁中进士时“日下现五色祥云”的故事。岫庐是他的号。在《岫庐八十自述》的开篇中他说:“人生斯世,好像一次壮游。”见到“壮游”二字,令人的精神为之一振。壮游壮哉,这应该说是我们民族精神中英雄境界的体现。
   王云五的祖辈世世代代种田为生,其父是小商人。他幼年时多病、咯血,所以到了11岁才入塾读书。一年又三个月后,由于担心义和团造成的社会动荡可能波及上海,他被送回广东香山县的老家。避乱后王云五又回到上海,他从 14岁开始走入社会,白天在一家五金店当学徒工,夜晚到南京路附近一家酒庄的楼上学习英语,开始了他的学习型人生之路。王云五16岁转入上海守真书馆继续学英语。由于学习成绩极好,他在做学生的同时被指定为“教生”,就是边做学生边当“助教”。他17岁转入上海同文馆再进修英语,又同时兼任“教生”。此间,他开始翻译雨果的作品,为上海的《南方日报》提供专栏稿,他还自学了法语和德语。
   王云五读过一年半私塾,最多可按 18个月计,再加上22个月在校学英语,他的学历总计应为40个月。那时印制个人名片必须有“学历”一项,王云五因没有读过小学、中学、大学,更没有留洋的金字招牌,所以他的名片上只印有“识字”以示其文化程度。这是谦逊,也是无比的幽默,是面带微笑的钢铁自信。王云五以识字为起点,向知识、向学术、向难题挑战,几乎攻无不克。他为自学不但可成才,而且可“成家”做出了极有力的证明。
   王云五正式参加工作是18岁,在上海中国新公学出任英文教员。当时这所学校只有两位英文教师,一位是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先生,另一位就是未及弱冠之年的王云五。他们的学生中有胡适、杨杏佛等后来的文化名人。在王云五的一生中,他对读书的需求始终处在如饥似渴的状态。现在人们用“按揭”的方式购房、买车,而一百年前的王云五用按揭的方式购得35册英文版《大英百科全书》,每天阅读2~3个小时,用了3年的时光通读了这部巨著。王云五并不以此骄傲,他反而认为这样读书“博而不专”,当他得知美国的“万国函授学校”设有多种专科的时候,便选定了“土木工程全科”,报名纳费,用了2年的时间,通过国外函授的方式读完了这个专业的全部课程。王云五并不是想当土木工程师,这个通读过《二十四史》的年轻人,不但对人文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还要走进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大门。这些,都是发生在清光绪年间的故事。
   王云五说:“宁可一日不吃饭,不可一日不读书。”对于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目的何在,王云五并没有唱高调,但做了深刻的解析。他说:“语言可将一个人思考之所得传诸他人,于是不仅集思广益,而且可以利用他人的思考为出发点,由此更进一步,无需人人从头做起,这便是语言对于人类进步的一大贡献。文字的发展成为传至远方与后世的书籍,书籍也就成了人类思考结果的库藏。读书者可以从此库藏中予取予求,任意与尽量满足其欲望。手执一卷可以上对邃古的哲人,远对绝域的学者,而仿佛亲聆其以言词吐露毕生思考的心得。这样的收获,真可谓便宜之至。”他还多次说过,有空闲时间而不读书,就有可能染上恶习或去做不正当的事情,他一再告诫青少年尤其要警惕这种现象的发生。细细思之,成年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读书入迷可以学以致用,也有利于预防腐败,此论不谬,且振聋启聩。
   穷年累月地读书,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自然会产生自己也写作的欲望,这是知识的延续和升华。由于王云五终日自学,所以他特别重视字典、辞典的作用。王云五不但要为自己求得方便,更为无数人和后代着想。经过4年的日夜研究,四角号码检字法于1928年获得成功,并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和广泛应用。目前的字典、词典检字虽有拼音法可用,但四角号码检字法并没有被淘汰,如《四角号码新词典》《中国历代人名大词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多部大型工具书仍然采用四角号码检字法。80多年来,这个发明一直保持着特有的生命力,这是社会颁发给王云五的文化勋章。几乎在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的同时,因为东方图书馆的落成,作为馆长的王云五,用了2年的时间发明了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此方法沿用至今。
   有人把王云五对中国的文化贡献简化为“四百万”。这其中的“四”是指四角号码检字法的发明;“百”是指百科全书式的学识;“万”是指“万有文库”的编纂与印行。《纽约时报》介绍王云五的时候说:“他为苦难的中国提 供 书 本,而 非 子弹。”王云五希望中国的每个县、每个学校、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图书馆,这个图书馆把古今中外各学科的名著和精粹都囊括其中,因此取名“万有文库”。这部巨型丛书的第一编于1929年出版,收入各种图书1010种,总计1.15亿字。1934年《万有文库》的第二编出版,总计1.9亿字。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735354.html

上一篇:稀粥、稠粥和科研选题
下一篇:对科学计量学研究感兴趣者,赶紧来此申请额度5万元的项目啊!

1 张奎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