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这篇报道含有对我的采访内容

已有 2968 次阅读 2015-1-15 09:15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这篇报道含有对我的采访内容

武夷山

 

《文汇报》关于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的以下报道含有对我采访时记下的几句话。我和同事过去就科技奖励写过的一点东西列在这里:


数据会说话:27年来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537481.html

“数说”国家科技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55374.html

数据说话:25年来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05427.html

  

从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项目看中国科研风向

文汇报2015-01-10

 作者:许琦敏

“氢弹之父”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特等奖均有项目问鼎,2014年度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堪称圆满。仔细盘点这次获奖项目会发现,它们从立项到结题平均年限超过10年,最长项目历时39年;今年获奖项目中有23项来自国家重大专项,获奖项目产学研结合愈加紧密;而今年最年轻的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只有35岁,鼓励年轻人勇挑科研重担渐成气候。

 

有专家指出,这次国家奖所释放出的信号,将可能成为引导未来我国科学界走向的风向标。

 

去除浮躁,引导潜心研究

 

“十年磨一剑”几乎已成为优秀科研成果问鼎国家奖的必要条件。从今年获奖项目从立项到结题的时间统计来看,平均时间为10.7年,其中自然奖为12.2年,发明奖为10.2年,进步奖为10.4年。而研究时间最长的是自然奖二等奖项目“中国两栖动物系统学研究”,从1961年7月开始到2010年3月结束,历时39年。

 

“我们曾对2011年国家奖的300多个获奖项目做过统计,发现这些项目从立项到科研成果集中形成,平均时间为8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武夷山说,随着2011年对国家奖项进行精简,获奖项目的平均科研年限也增加到10年左右。

 

国家奖励办主任邹大挺介绍,近年来,中国科学界的浮躁之风一直为社会诟病,为了引导潜心研究的风气,杜绝浮躁,在国家奖的评选中,还对频繁报奖、搭车报奖做了严格限制,在提交报奖材料时,也限定了所提交的核心论文、专利数量。

 

产学研结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从来备受瞩目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今年花落清华。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透明计算”概念,研制了超级操作系统MetaOS,该项目实现重大理论突破的同时,使我国有望从根基上解决信息安全的问题。

 

细数今年的自然科学奖,很多都与新能源、新材料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息息相关,更有不少项目本就源于应用实践。比如,华东理工大学的“人工骨”项目,2003年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完成人刘昌胜在临床研究中发现了人工骨材料可抑制癌细胞,就开始投入另一场研究,并于今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统计显示,启动于2006年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今年有23个项目获得了国家奖,占总获奖数的12%,并集中于油气开发与生物医疗领域。武夷山认为,在科技奖项的评选中,一般不问“出身”,看重成果本身。这也从一个方面显示出了在冲击世界前沿的同时,还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导向。

 

有统计显示,1985年国家奖项目中产学研结合项目的比例仅为2%,而到2011年已上升到18%,今年由企业牵头的获奖项目更频频现身获奖榜单,显示出“创新主体”的实力。

 

鼓励年轻人勇挑科研重担

 

今年获奖项目主要完成人的平均年龄为47.3岁,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是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的王进,年仅35岁。从去年起,在国家奖的评选中开始鼓励40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通过同行专家提名推荐自然科学奖,该政策实行两年来共有8个项目通过该渠道推荐,2个项目通过评审,去年是北大施章杰教授(39岁),今年是哈工大高会军教授(38岁)。

 

从历年国家科技奖励特等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年龄来看,主要年龄段集中于45-65岁,而40岁以下数量十分稀少。显然,这与重大科研项目需要时间积累有关,但在交叉、新兴学科层出不穷的今天,让更多年轻人早日勇挑科研重担,敢冒风险,探索重大创新之路,具有积极意义。

 

文汇报记者 许琦敏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859572.html

上一篇:日记摘抄(113)---- 下雨了,保护书包
下一篇:[转载]可拓学:沟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

8 蒋新正 赵美娣 俞立平 杨正瓴 禹荣明 钟炳 李伟钢 肖传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5: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