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天才的地理分布 精选

已有 7098 次阅读 2016-3-12 07:02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天才的地理分布

 

 

■武夷山

他发现,通过梳理这些地方的历史,天才与环境的关系还是清晰可辨的。比如,达尔文是在一次坐马车时,将进化论思想明朗化的;弗洛伊德总是在他常去光顾的咖啡馆里文思泉涌;贝多芬则和其他许多天才一样喜欢在林中长途漫步。


2003年,美国学者Charles Murray发表了著作Human Accomplishment: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in the Arts and Sciences, 800 B.C. to 1950(人类成就:在艺术与科学领域追求卓越,从公元前800年到1950年),该著作包含了若干份地图,它们是文学、艺术、音乐、科学四大领域天才人物的地理分布图。有人把这样的工作称为Geography of Genius(天才的地理分布)。2016年1月,西蒙舒斯特出版社推出了以Geography of Genius为标题的著作,即The Geography of Genius:A Search for the World's Most Creative Places from Ancient Athens to Silicon Valley(《天才的地理分布:追寻世界最富创意的地方,从古雅典到硅谷》),这是著名旅游作家Eric Weiner的新作。这本书将旅行游记、人物传记、历史与社会学的思考合为一体,令人读之欣然陶然。这位作者过去写的一本名著The Geography of Bliss(幸福地理学)曾上过《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他这番上路,是为了探讨人们的创新思想与其环境有何关联。为此,他追溯了一些地方的历史:18世纪和20世纪初的维也纳,18世纪的爱丁堡,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宋代的杭州,如今的硅谷等等。以说明:某些城市环境是有利于聪明才智的迸发的。他沿着古代智者(如苏格拉底、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的足迹再走了一遍,在这些地方的街道上,他与百姓攀谈,问他们:“您觉得为什么您的家乡人才辈出?”他想看看,鼓舞先人的那些精神如今是否仍在?这位以行文幽默著称的作家写道:“空气里有些什么特殊的东西?我们能将其装入瓶中吗?”

他研究的样本都是天才集聚之地。例如,维也纳不仅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样的天才音乐家的摇篮,也孕育了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和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等很多著名人物。印度的加尔各答则是诗人辈出,其中最出名的要数泰戈尔,另外,著名物理学家萨特延德拉·纳特·玻色也诞生在这里。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这个术语中,他的名字与爱因斯坦并列。一位爱尔兰摄影师是这样评价加尔各答的:“此处发生巧合的可能性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大。”

他发现,通过梳理这些地方的历史,天才与环境的关系还是清晰可辨的。比如,达尔文是在一次坐马车时,将进化论思想明朗化的;弗洛伊德总是在他常去光顾的咖啡馆里文思泉涌;贝多芬则和其他许多天才一样喜欢林中长途漫步。他的结论是:天才都是面对时代挑战的解决问题者。打个比方,天才是冲浪者,时代挑战是波浪。波浪并不是冲浪者造出来的,但他们能够仔细观察波浪的来势,与浪共舞。

应当注意到,天才往往诞生于和平时期,不是战乱时期,但天才频繁涌现的地方并非静谧的乐园,而往往是混乱、冲突、纷争之地,不过这些地方反而有思想自由(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如此啊),有甄别机制,比如,维也纳若没有挑剔的古典音乐听众和批评家,就不可能诞生那么多音乐大师。

有评论者说,如果你是一个爱思考的人,那么到书中提到的地方去旅游的话,这本书一定对你大有裨益;即使你不去实地旅游,读此书也有精神旅游(神游)之效。也有评论者批评说,本书太浅、太散。不过,笔者认为,既然本书的定位并非学术著作,浅和散也许反而是优点。

中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城市、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国家。Eric Weiner关于创意与环境关系的生动描叙应该对我们的建设“工程”有所启发。

《中国科学报》 (2016-03-11 第6版 读书)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962110.html

上一篇:新加坡创新宣言
下一篇:[转载]中药走向世界,路在何方?

32 许培扬 钟炳 谢平 唐凌峰 李士成 吕洪波 梁洪泽 徐令予 郭向云 李世春 史晓雷 高建国 李学宽 章成志 强涛 汪晓军 俞立平 吕建晴 陈敬朴 李颖业 赵凤光 张强 张晓良 杨峰峰 代恒伟 魏瑞斌 王号 xlianggg shenlu aliala zjzhaokeqin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2: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