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Lee1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LLee19

博文

中国科技是不是超越西方1500年 - 再议

已有 5223 次阅读 2014-9-1 19:35 |个人分类:学思碎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中国科技史

我看了《中国科技是不是超越西方1500- 让数据说话》一文和部分评论(169条开始倒数的一页),想到一些问题,写在评论里,觉得意犹未尽,再拉杂说几句。

1. 利用数据分析科技发展,谁优谁劣,看起来是很公平,很客观的。问题是,数据是死的,科技是活的。一项科技可能影响整个世界局面,发展成各方面,长期的影响,有些科技只短期影响一小部分人。如何估量科技的质和量非常困难。“取火”一项对人类的贡献,怎样估计?数学的十进法,二进法,影响很大,谁先发明,还有争议,珠算却明显是中国发明的,中国古代的数学,对极大极小的数目能精确计算。天文,农具,编织,陶瓷,冶金等等,中国古代还是领先的。西方自己承认,他们的粮食主要来自采集,渔猎。农业不是他们的长处,没有给美洲带来很多。美洲的农业是原住民和明代的中国人开始的。没错,详细无法在這裏谈,请看《宣德金牌启示录—明代开拓美洲》一书。

2. 西方很多科技从中国学来,却算成西方的成果,很重要一项是地图学,正是15世纪郑和时代发展到最高峰。中国发明的地图学被西方抄袭,发展,引起后来欧洲殖民历史。这是最近才得出的结论。详细分析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地图,《坤舆万国全图》的地名一半没有出现在欧洲绘制的地图,《坤》图的美洲西部地理比欧洲人到达早200年。西方地图学、地理学的祖师OrteliusMercator的地图出现许多错误,《坤舆万国全图》却完全正确,真正成图于1430年左右。西方的地图学是学中国的,详细可参考本博客文章和我的书。西方正是在这时期学到中国的科技。所以,说中国在西学之前没有科技,是刚好颠倒。

3. 西方著作一向极力压低中国在世界的影响,近年尤烈。史密森的世界历史年表一书(2012)没有列入中国许多的贡献,连中文字都印反了,编辑组里没有华人,所以看不出来。不止学术上不认真,其政治意图是昭然的。我的博文《中国科技史的自慰与自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819856.html )谈到此书的缺点,美国一些有学术良心的朋友也对史密森不齿。说宋以后中国科技停滞,是不确的。从西方的著作里找中国科技史是舍近图远,本末倒置。【按:西方写中国史,阐释中国文献,文化语言不同,容易误解。但是,比较西方文献来发掘历史漏洞,填补中国史不足,倒是重要的手段。】本博客的《科技史翻案的现实意义》(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819611.html)和其他文章正介绍这方面的材料。

4. 中国的科技没有用于掠夺他国,建立殖民地。西方获得中国的科技以后,被用作侵略美洲,非洲,亚洲,和澳洲的工具。西方靠剥削榨取殖民地的财富,成为发展科技的本金,这是否值得效法,很有争议。西方科技发展了,但是对地球资源的糟蹋浪费是惊人的。过了近两百年才注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还没有一套系统方法处理。中国自古在器皿上刻有“子子孙孙永宝用”,不止是说器皿本身,也是提醒大家注意“江山”(环境)的保护,善于利用,传之后世。西方的“世界末日”说,造成短视,急功近利,与中国的经世哲学是相对的。

今天许多朋友看外文多于看中国古籍。古籍没有全部用简体字印刷,不熟悉繁体字,对研究中国古代科技会受到限制,无法得知真相。另外,简体字有许多引起误解,繁体简体互换,甚至笑话连篇。学科技史不谙古汉语,不重视方言,会有错漏,古汉语本来就不是今天的普通话。《坤舆万国全图》上的地名,比对西方的翻译,可以看出是西方按中国地方方言翻译的。“厄蟇”这鸟名就导出明代中国知道澳洲和美洲。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820509.html 

科技史对民心影响很大,希望大家能从命题,研究方法,取材,各方面能全面照顾。看中国、西方的发展方略,要看到长处,也要看到短处,不光从外国观点看,也要从中国观点看,才能得出客观全面的分析。


李兆良 2014.09.01



https://m.sciencenet.cn/blog-1674084-824122.html

上一篇:向《科学网》编辑与博友请教有关规章问题
下一篇:数据与科研 – 三件事的启发

29 姬扬 叶建军 吴世凯 武夷山 吕喆 刘继顺 蔡小宁 曾庆平 杨正瓴 赵建民 蒋永华 张士宏 白图格吉扎布 胡荣桂 戴德昌 张骥 陈桂华 褚昭明 苏晓路 杨立坚 林中祥 杨顺楷 wangqinling zdlh rfm2007 truth21ct biofans aliala zhj7162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