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物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吉德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博文

红顶学者

已有 5018 次阅读 2007-10-1 20:07 |个人分类:学界观察|关键词:学者

“红顶”一词源于清代官员的红色官帽,之后成了官员的借称。电视剧《红顶商人胡雪岩》出现后,“红顶”一词更加流行。不过这也给人造成一种错觉,“红顶”似乎只与商人有关,其实不然,在学者中也存在着“红顶”,这就是所谓的“红顶学者”。

红顶学者的形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红顶而后学者,也就是在政界谋得职位后,设法把脚伸向学界,到高校或研究机构弄个客座教授、名誉教授或者特聘教授,有时还带硕士生甚至博士生。这样的例子经常见诸于报端。某君在法院担任要职,平时喜欢舞文弄墨,一个偶尔的机会当上了某大学法学院的兼职博导,从此他就成了学者型官员。

红顶学者是政界和学界达成的一种共谋:政界可以从学界获取高雅的光环,以使自己显得不俗;学界需要政界的支撑和帮助,尤其是经济上的帮助。某大学既不是省重点,更不是国家重点,但由于省里主管教育经费的“红顶”是该校的“学者”,该校的经费拨款并不低于、有时甚至高于省重点大学。

这样的红顶学者讲起课来事例丰富,但并没有多少学理性。他们偶尔也会发表文章,但多半被学界视为“闯入者”。尽管如此,他们很受学生欢迎,不过学生欢迎的不是他们脑袋里的学识而是他们脑袋上的“红顶”。某“红顶”在高校当兼职博导,每年都有很多人想跟他,因为学生们很明白,“红顶”虽然不“博”,也“导”不好他,但将来可以为他找到好的去处。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我就遇到过某“红顶”门下的一位博士生。我问他的导师是谁,他踌躇满志地说,是省里的某某领导,并且说有一次他给“红顶”拜年,“红顶”反而送给他一盒非常贵重的茶叶。从这位博士生的神情来看,仿佛他将来一定也会“红顶”高戴。

另一种情况是先学者而后“红顶”,即先潜心治学,后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政界。此类红顶学者的负面影响通常要小于前者,因为他毕竟是学者,知道传道、授业、解惑的具体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负面影响。某教授是硕士生导师,在一次省公开招干中戴上了“红顶”,但仍然继续在高校带着研究生。由于政务繁忙,该“红顶”的研究生课几乎形同虚设。无奈,学校给“红顶”配上了副导师。

从理论上讲,红顶学者的存在并非全是坏事,因为红顶学者既可以用所学知识指导政务,又可以通过政务活动来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红顶学者很少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的根本兴趣在于“红顶”,“学者”只是装潢门面的一种手段。

对于学界而言,红顶学者的存在妨碍了学术公平,因为有些红顶学者直接掌管着学位点的申报、课题的审批、成果的评比。某大学在历届的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中经常数量领先,因为在评奖的关键环节上有着该校的“红顶学者”。

关于“红顶商人”,中纪律、中组部早在1984年就发出禁令。而对于政界和学界共谋中所产生的“红顶学者”,显然不会有这样的禁令,这就要求我们一定不能被红顶学者的“红顶”的色彩所迷惑,也不能被“学者”的光环所蒙蔽,而要清醒地认识到其背后的负面意义。



https://m.sciencenet.cn/blog-1678-8164.html

上一篇:父亲批书
下一篇:“眼球学术”

2 吕洪波 叶建军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