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科学家的个人知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fei 民间科学家@中国 scientist@world

博文

国内学术期刊应该尽力防止学生违规发表论文 精选

已有 6636 次阅读 2009-7-5 17:50 |个人分类:大学之道|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国内学术期刊应该尽力防止学生违规发表论文


2009.07.04

在国内独特的学术风气影响下,有一些研究生会违规地发表论文,尤其是在国内学术期刊上。比如:

“《中国物理快报》撤回原北航现美国西北大学的自己抄袭自己《自然-纳米技术》的论文”博文链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1857

比较经常出现的一些违规情况包括:将导师指导或与他人合作的工作作为自己的工作单独署名;在未告知的情况下将他人或导师作为共同署名人;在未告知或不相干的情况下在稿件中使用他人的单位和资助信息及基金编号;抄袭与研究内容弄虚作假;等等。

这种情况在性质上一般有两类:a.如果发表该论文是为了毕业或报在职职称,原则上会有他们的导师和所在单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b.如果是为了联系出国申请研究生院或者博士后,学生自己也可能会铤而走险。

在讨论这一件事情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尽管在国内的学术大环境下,国内学术期刊很难提高质量,但期刊的投稿人原则上不需要对这一问题承担责任,而编辑部和编辑部聘请的审稿人作为把关人不应该在这一问题上推卸责任。

违规的学术论文如果能够顺利地逃过编辑部责任编辑和审稿人被发表出来,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学术期刊编辑部的责任编辑和审稿人有推卸不掉的责任。

对于学术期刊编辑部的责任编辑和审稿人来讲,防止学生违规发表论文,在很大程度上说应该比防止教授和其他人违规发表论文更为重要。首先,犯这种错误的学生需要受到编辑部和审稿人的正确指导,知道这样做完全不能被接受,这样可以维护起码的基本学术标准问题;其次,第一次违规的学生和投稿人也需要得到编辑部和审稿人的基本保护,才有能够改正错误的机会。如果一个人常常违规投稿并且能够得逞,原则上说明编辑部和审稿人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

我们期刊在处理涉嫌违规的稿件的时候,第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尽量不让任何有问题的稿件发表出来。这样的稿件一旦被发表出来,除开其它的坏影响之外,对于稿件中的任何一个作者的未来都会有极为负面的作用,尤其是对事业还没有完全起步的学生负面影响更大。如果各种违规的行为在论文正式发表之前被及时制止,所有涉及违规的人都会有受到教育并且改正的机会。这样的论文一经蒙混过关被正式发表出来,白纸黑字,作者就必须面对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不能够回避的问题。

编辑部的责任编辑根据稿件作者署名、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等方面的情况应该能够容易地鉴别出学生单独或者作为责任作者违规投稿的稿件。审稿人根据作者署名、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方面的情况,再加上对研究内容及文献内容的更多了解,应该也非常容易鉴别出学生违规投稿的稿件。为了保证稿件的质量,对于名不见经传和没有正式研究职位的作者参与的稿件,编辑部的责任编辑和审稿人应该要去想办法核实投稿人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研究情况再对稿件做进一步的处理。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是对初入道者的歧视,其实这正是对他们非常重要的保护。

我们在编辑期刊的过程中,常常发现国内的学生,主要是研究生,在投稿中有不少违规甚至少数弄虚作假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编辑部和责任编辑首先应该想方设法在将稿件送审之前,就把这一类稿件识别出来,并尽快向投稿人以及稿件的所有作者询问投稿的真实性,以及是否有适当的投稿许可等情况。如果查实,一方面需要告诫投稿人不能够在做这样的事情,另一方面需要保留进一步追究和向有关人士和单位通报的权利。

有时候编辑部一开始没有发现稿件涉及明显违规,负责任的审稿人则会起到关键的把关人的作用。编辑部在审稿人指出问题的基础上,可以向投稿人以及稿件的所有作者询问投稿的真实性,以及是否有适当的投稿许可等情况。如果查实,一方面需要告诫投稿人不能够在做这样的事情,另一方面需要保留进一步追究和向有关人士和单位通报的权利。

在学生自己和其他研究人员容易违规大环境下,防止学生违规发表论文,是国内学术期刊编辑部和审稿人作为最后一道防线的责任,也是学术期刊编辑部和审稿人能够做好的事情。非常严重的造假也许不容易发现,但一般的违规现象应该非常容易鉴别。当然,事情能够发展到这一步,并不是学术期刊编辑部和审稿人的责任,而是说明违规者个人以及学术界本身已经存在严重问题。



投稿与审稿
https://m.sciencenet.cn/blog-176-242000.html

上一篇:乐山
下一篇:退却者有时候会赢

5 艾云灿 蒋永华 朱教君 yflchx djiang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