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duman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博文

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西方几个主要教育经济理论分析框架比较

已有 9262 次阅读 2009-12-11 19:48 |个人分类:高等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劳动力市场, 教育经济

高 峰
摘要:人力资本理论、筛选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是西方教育经济学分析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三个基本的框架,三个框架都试图解释教育是如何影响收益、如何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三个框架各有其优势,也有其局限性,本文对这三个分析框架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人力资本,筛选,劳动力市场分割
 一、人力资本理论
(一)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背景
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背景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质疑。传统经济理论提出了推动经济增长的三个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虽然这三个要素中虽然也有劳动力因素,但仅涉及到劳动力数量,而劳动力质量没有被列人其中。因此,进入20世纪以来,在解释经济增长现象时,传统经济理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许多西方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的情况表明,生产总产出的增长率大于资本积累率与劳动力增长率之和,也就是总产出增长率大于总要素投入增长率。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战败国西德和日本的国内整个经济全面崩溃。多数经济学家估计,单是清除瓦砾就需要30年的时间。然而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它们的国民经济就基本恢复到战前的水平。相反,战后一些独立国家,虽然经济发达国家给予“经济援助”,但国民经济增长却一直比较缓慢,对此,传统经济理论是无法解释的。这促使人们重新开始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探索,从而产生了一场被称之为“经济思想上的人力投资革命”。
1959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 发表了《人力投资—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一文,详细阐明了人力资本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舒尔茨第一次提出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舒尔茨认为,传统经济理论在对经济增长的解释上,过分的强调了非人力资本的作用,没有考虑人力资本及其在现代经济生产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舒尔茨认为,资本有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人力资本是以劳动者的质量或其知识技术、工作能力表现出来的资本。人力资本包括量和质两方面。量的方面是指一个社会中从事有用工作的人数及百分比、劳动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社会人力资本的多少;质的方面是指人的技艺、知识、熟练程度与其它类似可以影响人从事生产性工作能力的东西。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质的部分是其根本内涵,所谓人力资本,是“人作为经济中收入创造者的生产能力”,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人力资本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收益率的测量方法
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对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因增加其接受教育的数量而得到的未来净经济报酬的一种测量。用于估计教育收益率的主要方法有两种,它们分别是“传统方法”(估算内部收益率)和“明瑟方法”。
传统方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Bi、Ci分别代表第i期的收益和成本,根据公式计算出来的r就是投资收益率,它实际上是内部收益率。
其中成本和收益的计算按不同教育水平来计算,如图1所示。被放弃的收入按照个人求学期间若不上学而工作可能得到的收入计算(图1中的C1),由家庭负担的直接成本(C2)加上C1为个人成本计算私人收益率。而公共成本C3加上C1和C2估算各年的社会成本(C1+C2+C3),用以计算社会收益率。年度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按照具有不同教育水平的人们的平均收入差异(图1中E2-E1)计算。逐年的成本和收益被代入到上述公式,即可算出成本与收益相等的那个贴现率,即教育收益率。
 
                 
图1 教育收益示意图
 
明瑟方法则是使用回归分析将个人收入数据(Y)、学校教育年限(S)有劳动力的市场经历(E)代入下式来计算。
上式中的 即明瑟收益率。从上式可以看出:
(三)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力资本理论对劳动力市场研究的关注点是教育收益率,包括私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该理论认为,教育能够提高人的认知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人具有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所谓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是指人们对于经济条件的变化、更新所做出的反映及其效率,即人们根据经济条件的变化,重新考虑合理分配自己的各种资源。);受教育可以给个人带来更高的收入,更强的就业转换和迁移能力;对国家来说,个人的有机结合构成社会,国民教育水平提高使个人收人和劳动生产率上升,国民收入也会因个体收人上升而提高,所以人口质量优于人口数量,人力资本投资胜于物力资本投资;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
二、筛选理论
       (一)筛选理论产生的背景
       人力资本理论基本论点是教育可以提高人的认知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但20世纪60年代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人力资本理论的许多观点与现实并不相符,60年代教育的迅速扩张并未带来劳动生产率和经济的更快的增长。因此,曾经风靡一时的人力资本理论遭到严厉的批评和挑战。这些批评集中在教育是否真正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人力资本理论提出批评的主要有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和社会化理论等。
20世纪70年代后,首先对人力资本理论提出批评和修正的是筛选理论,代表性文献为1973年迈克尔.斯潘斯(Spence)发表的“筛选假设----就业市场信号”一文,该文献为筛选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
(二)筛选理论的分析方法
筛选理论的分析方法将工人分为能力高和能力低两种类型,其各自的边际产品分别为MPH和MPL,公司付给他们的工资分别为WH和WL,其中WH=MPH,WL=MPL,WH>WL。
假设公司不知道工人的能力,那么公司会按等于现有工人所预期的生产率的平均工资来支付工资。工资为:
WA=P*MPH+(1-P)*MPL
这里P是能力高的员工的比例,WA小于WH。这意味着能力高和能力低的工人拿到的是相同的工资,造成的结果是市场失去应有价值,高素质的劳动力会不断减少。但更多的可能是能力高的工人会借助一种信号向雇主表示他的价值为WH,比如以教育证书的形式。假设能力高的工人和能力低的工人证书的教育成本分别为CH和CL。如果CH=CL,那么公司仍会将工资水平定为WA,因为低能力者能够与高能力者一样容易证明自己。因此能力高的人要通过信号向公司证明自己的能力,并让公司知道他值WH,那么高能力者的教育必须满足以下两种情形:
(1) WH-WL>CH
(2) CL>WH-WL
第一种情形说明只有教育收益大于其成本,个人才会投资教育。第二种情形是说明能力低的人的教育成本大于工资差别。这两种情况说明,在合理的工资结构下,对高劳动生产率群体来讲,教育是有利可图的。但对于低劳动生产率群体而言,情况则不是这样。在所付的工资相同时,低劳动率群体的教育成本更高。教育带来的工资收益对于高生产力/低成本的人是充足的,而对于低生产力/高成本的人则是不充分的。这一简单的模型证明教育对劳动生产率没有影响,只起到去解雇能力差的人的信号作用。尽管工人尽可能地隐瞒不利于个人的信息,但是公司会采取在试用期内提供低于其边际成本的工资。筛选模型还可细分为两种类型:弱筛选模型和强筛选模型。弱筛选模型是指雇主一开始就付高薪给受教育高的人,而后根据其实际能力逐渐调整其工资。强筛选模型是雇主通过观察实际工作,逐渐增加受教育高的人的工资水平。
    (三)筛选理论的主要观点
       所谓筛选假设,系指把教育看成是一种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以便将他们安置到不同工作岗位上的装置的理论。筛选假设理论认为,个人受教育并不意味着对经济增长起作用,教育只不过是一个筛选的手段和方法。如果说教育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就是教育有效地把能力不同的人配置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而已,由此来解释教育和收入是正相关的。
三、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产生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初,对人力资本理论提出批评与挑战的另一理论是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模型没有考虑劳动力市场的内部结构,忽视了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在不同的分割部分,教育与劳动者收入的关系是不同的,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假说只有在某些劳动力市场才能成立。1954年克拉克·科尔(Clark Kerr)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认为劳动力市场被一系列的制度规则分割为很多更小的市场,作为制度作用的最终结果,内部劳动力市场(internal labor market)和外部劳动力市场(external labormarket)出现了。1971年,皮特·多灵格(Doeringer,P.)和米切尔·J·派奥(Michael J. Piore)发表了《内部劳动力市场与人力政策》一文,标志着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正式诞生。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主要观点
    该理论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primary labormarkets)和次要劳动力市场(secondary labor markets)。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是大公司、大企业和大机构中的工作岗位,它要求并发展稳定的工作习惯,其特征是:就业稳定、职业有保障、工资高、工作条件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晋升的机会。其中基本上是教育水平较高、年龄较大的男性白人。次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是小企业、小公司中的工作岗位,它不要求也不鼓励发展稳定的工作习惯。其特征是:工作不稳定、周转性大、工资低、工作环境差、规章制度严厉、晋升机会少等。其中主要是教育水平较低、年龄较轻的白人及妇女和少数民族成员。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和将要劳动力市场之间流动很少。
       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原因在于:第一,由于主要劳动力市场都是由大公司、大企业组成,对劳动力限定的资历要求只有家庭背景优越、学历高的劳动力才具备;而如果劳动力只具有学历低、家庭背景差、或居住于低收入社区的个人特征,就被认为只适合在由小企业构成的次要市场工作。第二,原本是由于受到歧视而被迫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由于生活方式长期适应于次要市场而得到强化,于是就形成了与次要劳动力市场相关的行为特征,使他们能够进入主要市场获得就业机会的概率更小。第三,穷人得自于公共援助和非法活动的收入,也与次要劳动力市场的特征相容,公共援助制度并不鼓励人们从事全日制工作(这是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特征),而是强迫领取救济金的人去从事非全日制的工作,如果他们取得了全日制工作,就有很大可能不能享受公共救济援助。
      四、对三种理论的分析比较
   (一)教育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与生产率具有直接关系。教育能增进个人的生产能力,从而提高个人的生产率。人力资本理论在论述教育的私人效益时,把教育投资看成个人能力投资的重要部分。舒尔茨指出:人的能力可分为先天获得的能力和后天获得的能力两种。人的先天能力是趋于平衡的、近似的,而后天能力则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职培训等方面的不同而有差别。人们需要自我投资以增加后天能力包括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而接受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投资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生产要素的性质。
    在筛选理论看来,教育和生产率之间只是一种间接关系:教育并不能提高个人的生产能力,它只是表示个人能力的一种工具,为雇主选择、识别高能力的雇员,以便把雇员安排在不同的职位上。当雇员开始工作后,其生产率才能表现出来。也就是说,雇员与生产率之间是通过筛选这一过程发生关系的,具有信号作用。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教育与生产率的关系的观点与人力资本理论更是大相径庭。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看来,教育水平不仅是不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进入不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条件。一个人教育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将进人那种劳动力市场,承担何种岗位的工作。由此得到的结论将是,教育对个人的经济价值,在于它是决定一个人在何种劳动力市场、承担何种岗位的工作。教育对整个经济增长的作用,在于它将人们分配到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从而使整个社会形成一个有效的经济运行体。
   (二)教育与收入的关系
    人力资本理论和筛选理论均不否认教育和收人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均承认较高的教育水平为个人带来较高的收人,但在对这种关系的解释方面是不相同的。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投资提高了个人的生产能力,从而使他们获得较高的收人。这个过程可以简单地描述如A所示:
A:教育投资一较高的生产能力一较高的收入(人力资本模型)
筛选理论对教育与收人关系的解释如B所示:
B:教育投资一较高的文凭一较高的收入(筛选假设模型)
两式的区别主要在连接中介。在人力资本模型中,连接中介是“较高的生产能力”,“较高的收人”是对“较高生产能力”的报偿。筛选模型中,连接中介仅仅是“证书”或者“文凭”,教育的贡献仅作为挑选求职者的标志,“较高的收入”是对较高文凭的报偿。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也承认较高的教育水平会带来较高的收入,但要看在哪一级市场。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不是统一的市场,是分割开来的状态,进入哪一级劳动力市场是由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的;主次不同的劳动力市场的待遇是有根本区别的。由此可见, 受教育者的预期回报也是显而易见的:要想获得高回报就要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必须接受高层次的教育。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反对简单地把教育水平与个人收入的关系确定为正相关的观点,它认为这一观点是不全面的,因为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中,教育与工资的关系是不同,就主要劳动力市场而言,确实存在着正相关;但对次要劳动力市场而言,则不存在正相关。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为青年及低下阶层失业者举办的训练课而没有改善他们严重的失业问题。在这些国家里,青年及低下层人们往往找不到工作,按人力资本理论和筛选理论的观点解释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职业技能或文凭,不被雇主雇佣;要解决他们的失业问题,就要为他们提供训练,增加他们的技能,提高他们的文凭。因此政府用了不少国家经费举办种种训练课程。但结果显示,这些课程并没有改善青年及低下阶层人们失业的困境。用劳动力市场理论解释,这是因为他们被困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在这个市场内,训练的多少与就业机会和工资并没有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下,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机会并不好,额外的训练课程难以产生显著的效果。不仅如此,在这一市场中,“过量的教育”反而使雇员之间的就业竞争更趋严重。教育作为筛选的手段,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划分。
       (三)研究所用的方法论
   人力资本理论在论证教育的收益时采用了数理统计的方法,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和验证结论,从而使教育的经济效益数量化。这确实有其科学性的一面,但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不足之处在于脱离了生产关系来谈生产力的问题。离开具体的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和经济政策来谈论劳动能力的提高,并计算劳动者的教育程度与经济发展增长的关系,虽然有其客观的一面,但势必变成抽象的推理。
       筛选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其方法论上的共同之处,是明显带有制度经济学的意味,强调制度安排的作用,对数理统计方法论忽视了的市场竞争选择机制,作了有益的补充。筛选理论认为,教育发展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如果经济增长落后于教育增长,就业机会相对减少,雇主对求职者教育水平的要求就会提高。结果是人们为获得较高的文凭要求教育愈加扩张,造成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相悖的恶性循环怪圈。在经济迅速增长的黄金时代,大学毕业生很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但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以后,许多大学生不得不做以前中学生做的工作,中学生则要做以往小学生做的工作。与经济发展不相称的教育过分扩张将导致宝贵的经济资源浪费,特别是人才资源的浪费。许多国家的“文凭疾病”的病因源于制度结构问题,即缺少制度平衡机制。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主要从劳动力市场的性质和特点出发来分析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试图从制度的角度去分析该市场的内部结构,解释不同种类或不同阶级的生产者在劳动力市场的待遇不同问题。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和体系是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人力,而人力资本理论把本来分割成不同部分、具有封闭等级性的市场抽象地看做为完全统一的竞争性市场,基本前提就不正确。从实际存在的市场形态来看,现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均不存在统一的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实际存在着的是若干各特点的封闭性劳工市场,不同市场之间劳动力很难流动。
五、结语
   教育对个人有无经济价值,似乎是不需要争论的问题。高学历高文凭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以上三种理论都试图解释教育是如何影响收益、如何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三种理论各自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路径对给予了不同的解释,就其论述的角度来看,每种理论都是有严密的逻辑推理。但是从实践角度看,每种理论又有其局限性。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宜将三个理论结合起来,既要防止教育不足,也要避免“教育过度”现象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Martin Carnoy.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s of education: oxford.ox, uk; Jarrytown, N.Y, USA. Pergamon,1995.
   [2] 孟大虎.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演进及对就业问题的解释[J]. 天府新论,2005(4):47-49.
   [3] 马永霞. 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拓展[J]. 教育与经济,2004(2):25-28.
   [4] 明航. 对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评析[J]. 教育探索,2003(11);60-62.
   [5] 西奥多·W·舒尔茨. 论人力资本投资[M].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6] 曾满超,等 (译). 西方教育经济学流派[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7] 曲恒昌,曾晓东. 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63
   [8] 靳希斌. 教育经济学(修订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9] 赖德胜. 教育与收入分配〔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252-253, 255, 271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0137-277904.html

上一篇:屁事定律
下一篇:网络游戏在网络教育中的角色探讨(转)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1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