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气象台应当学会用不同暴雨的“面积”来说话

已有 3358 次阅读 2012-7-27 11:14 |个人分类:空中水科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说话, 气象台

气象台应当学会用不同暴雨的“面积”来说话

张学文,2012/7/27

北京7.21暴雨灾害注定要写入2012年中国大事记。而气象部门表述暴雨的用语,什么60年一遇,500年一遇等等语言不时见于媒体。

在这里我特别想表达这样一个认识:气象台应当学会用“面积”说话。即在预报语言中逐步定量使用不同级别暴雨的笼罩面积这种语言。而不能数十年总是“局部地区有大暴雨”。

我过去当过气象预报员,记得那时连大雨都不敢做预报。后来气象台的语言中出现了大雨、暴雨这些词。鉴于暴雨具体落点难掌握,又长期把语言停留在“局部地区有大暴雨”的含糊语言水平上。

我理解具体预报暴雨位置有困难,但是总停留在“局部地区有暴雨”显然是气象行业的不上进。我认为一个进半步的方法是:预报不同降水量各占有多少面积。即使用水文工作者提倡的“暴雨时面深”这种语言到天气预报中。

80年代初,我们把最大熵原理用到暴雨过程中,指出暴雨量与其笼罩面积为负指数关系,这获得了国内外上100场暴雨的证实。这说明尽管无法找到完全相同的两个暴雨过程,但是不同暴雨的面积-雨量关系却出奇的一致(具有普适规律)。这种规律性在经典气象学里看不见,但是它符合暴雨实际。

预报员一贯以“位置”说话,而回避(不会、从来不习惯)使用“面积”一词。长期以来总是“从哪###来的湿空气到了***有暴雨”,可具体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各有多少笼罩面积的问题,从来不是预报员的思维着力点。其实从位置语言变成笼罩面积的语言,并没有很大的技术困难(尤其是有了电脑以后)。可是有了这种思维着力点,关于雨量与笼罩面积的经验关系或者理论关系的问题也就逐步明朗了。不同暴雨的笼罩面积是适宜并且定量的语言。

科学需要语言表达,也需要定量,不同降水量笼罩面积就是一种适宜的定量预报语言,它比“局部地区有暴雨”的语言是进步。

明天高温笼罩了多少面积,浮尘、大雾的笼罩面积这些也都可以是气象台的预报用语。在具体天气出现位置难预报的情况下,预报灾害天气笼罩面积是一种定量的合适的语言,尽管它包容了位置上的含糊)。

例子?可以参考: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5685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74899.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24-596352.html

上一篇:7.21中国暴雨面积之统计
下一篇:组成论对“信息与熵的关系”的认识

1 朱晓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