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草中笋对未来中国的战略展望(2)农业

已有 2977 次阅读 2013-1-21 08:26 |个人分类:国家时事|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中国, 农业, 未来


草中笋对未来中国的战略展望(2)农业

蒋继平

2013 120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有13多亿人口。 中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 中国人用不到全球7%的可耕地面积, 养育着世界上20%左右的人口。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值得每个中国人为此自豪。

在漫长的5000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 中国人一直以个体农户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因而, 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一直是小农经济模式。因为, 经济模式决定上层建筑, 所以, 中国人的意识形态特显小农思想意识 。因为农业一直是中国的主要经济组成, 所以, 中国一直属于一个农业国。直到今天, 中国的农业人口仍然占全国人口总数 的一半左右。 这个人口比例与当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除了农业人口占的比例大外, 农业生产规模小, 生产技术落后,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和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 这些都是目前中国农业面临的首要挑战。 因为农业关系到家家户户的生存问题,解决好农业问题是每个国家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 中央政府已经连续多年发出每年一度的有关农业的中央一号文件。 由此可见中央对农业的重视程度。 在这点上, 我对当代中国的领导人怀有特别的好感。 我在内心中感到这些领导人具有科学知识, 战略眼光, 和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使命感。

目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 正在由原来的农业国向现代化的工业国迈进。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 大量的农村人口将向城镇转移。 大量的农民工进驻大城市, 一方面给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大城市的资源紧缺这个问题, 比如说学校,医疗保障, 住房和交通等等。这些问题给城市政府部门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因而, 在当前的农村城镇化改革中, 中央政府一定要掌握好分寸, 要从战略高处统筹安排。 在我看来, 首先要控制好大城市的规模, 要多建卫星城, 更好的策略应该是提高乡镇的数量和规模, 把过渡分散的农村人口集中在乡镇一级的小城市中。

与世界上发达的国家相比, 中国的私人农场规模小, 过渡分散, 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农产品的深度加工还没有形成气候, 农产品的流通还不很畅通。 因而, 中国的农业领域还有很大的潜在空间用于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形成一套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方略。 在这点上, 不能照搬外国的经验,这是因为中国的国情与外国不一样。 中国人多地少, 科技较落后。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这些特殊的制约因素。

作为一个在农业战线奋斗一辈子的人, 一个对世界主要大国的农业现状有全面认识的科学家, 我对中国未来30年的农业发展提出一些个人的战略构思。

首先要确保全国有足够的可耕地面积, 也就是国务院规定的18亿亩耕地面积的底线。

然后是走规模化农业生产的道路, 与次同时, 搞好农村乡镇化, 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 在这个问题上, 一定要控制农村的人口过渡涌向大城市。要想尽办法把农村人口安置在当地的乡镇一级小城镇上。

再者, 要尽量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这个应该包括培育良种,科学合理地灌溉,施肥和防治病虫害。 在这点上, 转基因技术将大有可为,应该加以高度的重视。由于水资源的相对紧缺, 要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 如滴灌和喷灌等等先进的灌溉方式。

还有, 要大力进行适合中国市场的农产品深度加工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另一方面, 也可为城市居民提供既方便又具有高质量的食品。

最后, 要建立一个高效顺畅的农产品全国流通体系。 要在中央到地方各级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安排生产规模。要做到各种农产品的平衡供给, 从而有效地避免一些农产品的过渡生产而另一些农产品的相对紧缺。农产品的平衡供给对于稳定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的个人期望是: 30年后的中国将是一个乡镇星罗棋布,城乡一体化程度很高的国家, 农业人口将在全国人口的比例中降到30%左右。集约化的农业将是中国农业的主体。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和先进的节水型灌溉技术以及综合管理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第一线, 农产品市场将趋于规范化, 城市居民可以随时买到经过深度加工的高质量的农产品。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3132-655075.html

上一篇:环境污染的后果到底有多严重?
下一篇:草中笋对未来中国的战略展望(3) 工业

3 陈小润 崔全顺 jiangyaohui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1: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