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nrongchen

博文

宋代菩萨佛雕像比唐代的衣着薄

已有 3172 次阅读 2021-7-25 18:14 |个人分类:气候天气|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这个现象很有趣。

《中国国家地理》202011期,有言:“宋代菩萨,再不似唐代薄纱附体,全身被厚重的衣饰所包裹,以显示其华丽与高贵。”唐代气候温暖,五代后直到南宋,气温低于现今温度。最著名的研究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成果作者是竺可桢先生,1973年发表的《中国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见图,一千七百年来世界温度波动趋势图,竺可桢,1973. 由于气候变化,反映在造像艺术和佛像上,宋代甘肃麦积山石窟中的佛像亦如此。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实质上是深刻的。

我相信这个观察,因为有历史气候研究的成果可以作证,而且观察手头和百度所能找到的直观材料。在自然地理学中,研究古代气候变迁,涉及中国古环境领域。有各种研究方法:沉积物、孢子花粉、树木年轮和历史文献分析研究,研究中国古代季风、利用黄土沉积资料重建古环境。

仪器记录在中国大部分国土上是从1950年开始的。历史时期文献很重要,虽然其准确性无法与仪器比拟,但是汗牛充栋的历史文献,和其他研究相互佐证,完全可以反应特定历史时期气候或气象因子的状况。

中国人有人这样研究,外国人也这样研究。

从历史文献中提取古代气候信息,张丕远和王铮(1996)先生认为,需要注意并遵循五点:第一独立来源证据复合原理,也就是多重证据且具有独立性。第二进化迟缓原理,植物或作物的物种演化缓慢,依据短时间的物种南退北上,有的可以说明气候变化。第三记录相对性原则。记载有记录者的认知在内,如同样是“大雨滂沱”,不同地域降雨量差别很大。第四生境差异性原理。局部生境差异性,有的不可以反映大范围的气候状况。第五选用文献的性质。比如赈灾奏折,绝大多数真实可信,因为欺君之罪是死罪,皇帝老儿看你不爽找茬可以拿下你项上人头,更何况你还敢骗他,除非荒淫昏聩不务正业的皇帝,遇到胆子足够大的大臣。

这个现象是不是很有意思。


图片.png

                     2021.07.25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4398-1296928.html

上一篇:[转载]沥青湖的诱惑——特殊环境下的生态故事
下一篇:唐朝悯农诗作者李绅的百鸡宴

1 檀成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