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群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xiuqun 植物学博士

博文

培养研究生的十个“如何”(转载)

已有 4639 次阅读 2009-1-11 23:00 |个人分类:科研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培养, 研究生, 导师

转载    陈国良院士:培养研究生的十个“如何” (作者:张巧玲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9-19 2:3:33)

陈国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主任、全国首届高等学校国家教学名师。 



10个“如何”
 
“对于如何培养研究生,我总结了10个‘如何’。”还未等记者开口,陈国良已经开门见山。用他自己的感受来说,这10个“如何”正是他30多年执教的精髓,也是他一生用心教学的精华和“秘诀”所在。
 
这10个“如何”是:如何把学生引进师门,如何教学生读书(包括如何选读学术论文),如何教学生参加讨论班,如何教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如何教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如何教学生写学术论文,如何教学生写书,如何把学生送出师门,教学生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和培养过程中如何给学生作好记录。
 
陈国良还给记者详细阐述了这10个“如何”的具体含义。像如何把学生引进师门,陈国良说:“我有个方法,就是对学生进行兴趣驱动,而不单是指南驱动。做大型工程往往是指南,而真正作科研,兴趣很重要。”
 
关于教学生读书,陈国良说,他会首先给学生开个书单,然后给学生提出读书的要求:文章读懂不是目的,目的是读懂以后,要找出文章是否还有不足的地方或者学生自己还能做的地方,如果能做,该从哪里入手,学生必须给所读文章一个详细的评价。
 
说到教学生如何参加讨论班时,陈国良告诉记者,他的每个学生都会参加不同的讨论组,每个小组每周都有固定的讨论会。在讨论班里,陈国良会首先开讲,给学生一个样板,让学生在没有走上正式讲台之前,给他一个正式的训练。
 
陈国良鼓励学生读书期间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一方面在会上要虚心听别人的报告,一方面要积极跟人交流沟通:“在学术争论的自由王国中,你不要试图压倒和取代别人,而是要如何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最终,也是最重要的,要从争论的对方那里吸取有益的东西丰富和完善自己。”陈国良说,他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争论。
 
在教学生写论文方面,陈国良有自己的“三步曲”:第一步,文章由陈国良亲手写,将论文的写作规范,包括文章如何写,图、参考文献如何标注,给学生一个规范的示范;第二步,陈国良写好论文的三级提纲后,由学生写论文,最后由陈国良修改至少5遍以后发出去;第三步,从列提纲到写文章都由学生自己写,然后由陈国良修改后发表出去。
 
“我的学生发表的文章,人家一看就知道这是我培养的学生。”陈国良坦言,“三步曲”确实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也有学生因为适应不了这种压力而改做别的。
 
在陈国良看来,带学生不仅仅要教学生如何做学问,也要教学生做人。“有的学生从本科开始就跟我,五六年,和他们在一起交流的时间比我自己孩子的时间还长,所以我也会跟他们讲如何处理和同学、家人、领导的关系,还会教他们如何做人,我觉得这也是我的责任。”
 
作为老师,陈国良言传身教,他自己老说处理好和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也是很好的育人方法。“这是我的个人体会。”陈国良说,学生和老师更多的是同志关系,是平等的关系,特别是到了博士、博士后以后,老师懂的东西不一定比学生多。因此,他更倡导“能者为师,教学相长”。
 
在采访中,陈国良还拿出了一个特殊的笔记本,本子上详细地记录着每个学生的名字、编号,还记录着学生的身份证号、学生电话、研究方向、研究进展以及学生的答辩题目、答辩成绩、包括学生的去向。
 
“这是我自己给学生做的一个小‘档案’,因为我感觉对学生的管理不仅仅是目标管理,更重要的应该是过程管理。”这种过程管理也让陈国良有了一个外号——“陈三问”。
 
“我平时事务比较多,不可能随时跟着学生,我只能做‘三问’。我会详细问学生上个月做了什么、这个月做了什么、下个月会干什么,而且要具体说怎么做的,然后会详细记录在他的‘档案’里,这样可以时刻知道学生的情况,不会放任自流。我允许学生做不出来,也允许他们调整方向和宽容他们的失败。”陈国良说。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4736-209677.html

上一篇:成就源于汗水和灵感
下一篇:导师“十戒” (转载)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4: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