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王之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wyjd 创新、创业、创意

博文

大学生三下乡之我见(当前问题、本人建议及具体案例)

已有 8074 次阅读 2009-1-7 20:51 |个人分类:三下乡|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大学生, 三下乡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在全国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大多数以走访、慰问、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报告的形式进行着,或许,对于一般高校的学生来说,短短几天甚至几十天的三下乡也只能做这些工作了。而在这其中,又有多少没有走形式主义呢?把一项本来没有产生多大实际效益的、实际影响的三下乡活动尽量的想办法挖掘其深远意义,写成报道稿,来进行邀功行赏,也的确时间难事。

    大学生三下乡本来是个好事,可是却往往被搞歪了。虽然每个学校在布置工作的时候,都在强调不能搞形式主义、注重效果等要求,可是大多数单位还是一味的为争取名次、奖励而举办。其实,大学生三下乡的提法是不错的,但是局限于大学生本身的知识水平和意义来说,如果没有长期准备,对当地也做不了太多的有意义的事情。尤其是一些学校将尽暑期到来的时候,为了完成三下乡任务,临时组织报名,大一、大二的学生都有,有没有具体技术和能力的都有。人数多了筛选,人数少了,动员几个。而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其专业课开设非常少,专业知识基本相当于“高中水平”。谈不上什么专业知识。基本上属于滥竽充数或者打杂之类的。包括一些组织到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走访什么的三下乡,我们能做什么?看看当地政府、学校有没有我们熟悉的人,如果有,联系一下,好过去后有人接待。一帮学生走访农村,写成调查报告。难道,那些贫困山区没有大学生么?他们对自己的家乡多少年来的变化了解的很清楚,为什么还用特地的千里迢迢的去组团,花费大量的路费、生活费、住宿费做“三下乡”活动么?当地接待部门还得款待几次、甚至送给领队一点纪念品什么的。给当地政府或其他接办机构带来压力。

    我在这里不是一味的发牢骚,我是支持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我的一点建议如下:

    首先,要搞三下乡,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实际需要来定,注重实效、宁缺毋滥。

    再者,根据需要,长期准备,选拔人才,目的明确。

   根据需要,制定方案,合理论证,准备时间一般最好为半年以上,也就是每年寒假结束开始,便要开始三下乡的前期的准备工作。各方面充分论证,对于一些实效性差的,最终予以否定。根据需要通过各种途径选拔、并培养三下乡人选,让他们能真正知识、文化传播到老百姓当中。

    第三,院系之间根据需要可以组队,科技、文化、卫生齐头并进。 也可以各个院系根据自己院系本专业的特点,开展特色服务。

    第四,因地制宜,就近原则,由点及面,勤俭节约,追求长效。

    第五,三下乡工作也可以列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也可以以学分来衡量学生的工作量,不一定需要金钱奖励。以抵学分的形式,应该也可以实现。

    三下乡活动地点并非离学校越远越好。远的地方也有许多高校离他们近,各个高校只要能把自己周边地区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工作搞出名堂,我想,全国的三下乡活动也就有很大变化了。学校可以每年有计划的在当地县乡开展活动,逐步覆盖全部地区,在每一个地方,工作都深入人心。不铺张浪费,是一种长效机制的必要条件,没走到一个地方,都是连吃带拿的,估计和大扫荡差不多,当然不会长久下去。如果在某个地方三下乡搞得很受当地各个层面的欢迎,相信来年的时候会不断收到邀请的。而大多数学校现在几乎没有这样的可喜场面出现。

    没有长期的准备,论证、仓仓促促去进行的不是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而是铺张浪费、形式主义、加重负担的三下乡。

       我想,各个高校都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不要让我们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越走越偏,形式主义越演越烈。把工作做得最实实在在,老百姓才能更加欢迎。

       以计算机文化三下乡为例:(本人举例说明自己的建议,以防某些网友质疑自己夸夸其谈,但时间关系,不详谈,有时间我将补充)

我从事过计算机课程教学,对计算机较为理解,而且我认为计算机文化三下乡对现在的农村来说,是最缺乏的,他们现在生活富裕了,许多地方的农民都买得起计算机了,但是对计算机的使用却缺乏知识,又很少有专业的培训班能够去学习。随着国家下一步电脑下乡工作的开展,我想,计算机知识的传播更有可行性,更有实效性。如果农民都能用上计算机,连上网,他们也就不再是信息孤岛的一分子,能够保持信息上的相对同步性,也就逐步会走出知识匮乏之地。

1、每年寒假结束,制定暑期计算机文化三下乡计划,相关院系部门撰写方案。

2、明确组织领导负责人,牵头进行方案制定。方案设计,开展的具体时间、需要的人数、设备、准备的知识面、深度、开展的场所、服务对象范围以及对服务对象的分析、活动经费预算、注意问题等。

3、根据知识面选拔所需人才,进行多次筛选,确定最终人选和备用人选(防止到暑期时其他人有事情参加不了)。

4、对选定的人,聘请专业教师进行义务专业辅导与提高,训练其计算机知识培训的能力。培训时应注重对个体以及未来服务对象自学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方法、途径的获得,千万不能只讲知识、用法,不讲学习的方法与自学的途径,因为我们是短期培训,要注重长效机制的话,必须告诉他们如何学习,例如告诉他们可以购买一些学习光盘万事无忧、开天辟地等,在家里自己看看光盘,也是不错的。

5、联系社会相关单位,可以采取赞助形式,来协助校方解决经费问题。

6、对本地区区域特点找专家进行研究,有步骤、有计划的分批进行,首先我认为应该选择计算机相对较多,需求较旺盛的地方开始,因为计算机操作性很强,如果接受培训之后,不能够及时操作联系,很快就会忘记。

7、活动实施组织。实施过程中,一定做好反馈工作,以便来年能够更好的服务。我们每年下乡更应该注重的是对活动本身真正的反馈,尤其是不足的地方,更应该好好记录。

8、实施后总结、表彰、改进。对于反映良好、深受老百姓欢迎的同学,应该给与相应表彰(具体形式略)。

 

此活动举办成功的话,各方面受益分析:

1、校方:校方在一次实实在在的三下乡活动中,能够在当地树立良好的形象,给当地家长、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对于提升学校品牌有着重要的长远意义。长期以来对学校招生必定产生积极影响。

2、活动组织者与参与者,对于举办成功的团队,必将受到学校的鼓励与奖励,同时,自己的实践经历也对本人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而直接参与培训的同学,在为期半年的选拔与培训过程中,他们夯实了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够更加自信的走向社会。

3、当地民众:当然,如果举办成功的话,当地民众的受益应该是最大的,他们获得了无法通过一些途径获得的知识,就如同把大学搬到了自己的身边。对他们的提高应该是最大的。

4、如果能够长期联系,形成完善的三下乡机制,我想各方面将持久受益。

 活动如果不充分准备,放假前仓促找几个人去搞三下乡讲座,影响分析

1、学校声誉受损可能性较大,学生在没有长期准备、训练的情况下,往往很对实际效果大大折扣,严重影响学生声誉。

2、参与者本身没有经过训练,没有多大的提高。

3、授课质量较差,当然当地民众反响一般,甚至不好。这样的服务,估计也就能做一年。

 以上为本人随笔写的方案,时间关系没有太多考究,因此接受网友批评指正。当然,如果哪个网友或学校需要具体方案,我也可以制定一份更具体的方案供其参考。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5400-209087.html


下一篇:大学教师更应三下乡(原创)

3 黄安贻 曹聪 贺俊艳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9: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