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ngfeng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博文

寻找科研的“黄金搭档”

已有 6898 次阅读 2007-11-9 10:12 |个人分类:科学人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寻找科研的“黄金搭档”
 
在当今社会,科研中的合作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并成为一种趋势。据说曾有诺奖得主感言:今后如果没有两人或多人的合作,是很难获得诺贝尔奖的。统计表明,在1901~1920年(I)、1921~1940年(Ⅱ)、1941~1960年(Ⅲ)、1961~1980年(Ⅳ)、1981~2000年(Ⅴ)、2001~2004年(Ⅵ)六个时段上,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奖成果由多人分享和合作完成呈上升趋势,比例分别为12.5 %、33.3 %、66.7 %、90.0 %、80.0 %和100%。【1】杨振林和李政道合作发现了宇称不守恒定律;克里克和沃森合作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此时距他们投身DNA结构的研究仅仅两年;爱因斯坦在他的同班同学、数学教授格罗斯曼帮助下才找到建立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工具。
不仅在科学领域,在其它领域合作也是同样重要的。也许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合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正是他们的合作,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并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我毫不怀疑,如果没有恩格斯,马克思固然还是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但是肯定无法取得这些成就的一半。毛泽东虽然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但如果没有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等人的合作,他的事业或者说中国的解放事业只能是空中楼阁。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分工与合作日益深入的今天,已经很难有人能够独自成功了。
科研中的合作有那些好处呢?首先可以起到1+1>2的作用。合作者之间的交流、辩论是活跃思维、激发灵感的最佳方式。一个人埋头苦想,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一不小心进入了误区自己仍然无法察觉,而两个人之间的讨论则可以使自己受到别人思想的启发从而打破思维定势或提出新的想法来。克里克和沃森在研究双螺旋的时候,两人经常在一起激烈地讨论,正是这种交流和讨论才促成了双螺旋模型的问世。二是可以满足科研中人际交往和友谊的需要。科研要耐得住寂寞,但是科研工作者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心理需求,如果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心理健康和科研。而有一个有共同兴趣爱好、水平相当的合作者,则可以把这种需求和科研结合起来,既有利于科研,又有利于心理健康。三是可以获得理解和支持。志同道合的友谊,是世界上最坚固也是最伟大的友谊,我们不妨把这种合作者称之为科研中的“黄金搭档”。科研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旁人难以理解,甚至是自己最亲密的人,“黄金搭档”最能理解你、支持你,在你遇到困难时给你鼓励和出谋划策,在你取得成功时与你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四是知识技能的互补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有利于科研。每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都是有限的,也有自己特殊的思维方式,而两个人或者更多人一起合作则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因而对科研有利。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科研中的合作也有潜在的风险或不足。首先,如果合作者并无真诚的合作意向且人品不佳,那么他有可能把你的想法“偷走”。其次,也有可能合作做出了成果,但却为了争夺贡献的大小而反目成仇互相贬低。这样的例子不是没有,但通过挑选合适的、人品可靠的合作者则可以避免这些问题。
既然合作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找到科研中的“黄金搭档”呢?或者说,黄金搭档应该符合那些要求?显然,既然是黄金搭档,他就应该是最好的,不是随便找一个就可以的。要求一是“求同”,二是“求异”。“求同”首要的要求,当然是热爱科研,淡泊名利。他从事科研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而不是把科研作为谋取名利的一种手段(当然自己也要如此)。第二,应该对同一领域同一方向感兴趣。没有兴趣便没有研究的动力,两个人对同一方向都感兴趣,这才具有了合作的基础。克里克和沃森在初次见面就“一拍即合”,其中最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都认为解决DNA的结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三,是水平与自己相当或更高,当然相差不能太大。如果相差太大就谈不上合作的可能。水平包括思维水平,也包括知识、实验技能等各个方面,而资历、年龄问题相差较大不应成为合作的障碍。第四,合作者应该思维活跃,能够经常提出新的想法,也能够理解别人提出的新想法。第五,合作者应该心胸宽广,人品要好。应该相互信任,保守科研秘密,不应斤斤计较,或把别人的贡献据为己有。也许我们应该从杨李合作中汲取教训,而向克里克和沃森学习:在决定两人的排名谁先谁后时,他们采取了抛硬币决定的方法。显然,按年龄或资历来决定是不合理的,如果确实贡献差别比较大,就应该按贡献决定,如果相差无几,就按科学上的常规办法处理。“求异”指的是最好合作者的知识构成、擅长领域、思维方式和人生经历等都有差别,是互补的。例如,一人擅长理论思考,另外一人如能擅长实验则最好,当然理论思维能力应该也是比较高的。
 
参考文献:【1文淑美.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看生命科学的发展——获奖者的合作趋势和国家分布特征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68-10538.html

上一篇:北医考研经验与教训(2006年)
下一篇:学习和科研中宝贵的第一次

0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21: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