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liang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nliangwang

博文

《工程热力学》教学体会二(06)

已有 2517 次阅读 2015-10-28 08:16 |个人分类:工程热力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上周开展了第一次习题讨论课,效果不错,比预期要好。

我们多年来,“气体动力循环”的章节不留小作业,而是留一个大作业,让学生们自由组合,2-3人共同完成,出发点很好,也起到一些效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还不能说已经达到“研究性”教学的层次。

我认为,气体动力循环属于热力学应用问题,不必要太死板,学生要针对实际问题去“学习”。但是多年来,工热的教材几乎可以说一成不变,毫无“创新”可言,而世界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我们的教材还处于“解放”前,而且许多复古派学者还时不时抬出“王竹溪”先生来说事,要是王老地下有灵,他肯定拉着“鲁迅”先生一块儿回来,给大家说:忘掉我们吧,勤奋努力,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里只举一个例子:

汽油机的热-功循环属于典型的气体动力循环,而多数教材上还停留在奥图循环的层次上进行热力学循环分析,而现实中汽油机一直面临着竞争、淘汰的压力,一直在更新换代,其动力循环也在不断推陈出新,难怪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受工业部门欢迎呢?!脱离实际太远,还美其名曰:打牢基础。简直是作茧自缚。

能否让学生们自己找一个具体的现用汽油机,在压容图和温熵图上画出其可逆循环过程,并分析其效率等特征?


我看行。


并要求学生们这么做。


教学要有创新,比科研创新难度大多了。因为这是个师、生互动的过程,长期探索、积累的成果,而且也面临被淘汰、竞争的压力。如果方法好,还希望别人多“复制”、“拷贝”,不收任何报酬;如果教学效果不好,被淘汰还是次要的,“误人子弟”的罪过谁能担负?因为,能够被广泛推广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一定是有创新,有生命力的,“复制”的越多,说明真的有效。




王安良


2015-10-28

补充:

刚才看到科学网讨论负面引用论文问题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10/329504.shtm

 

我的看法是:大部分文章都是“灌水”paper,国内外亦然,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引用,多数引用仅限于“引用”而已,根本就无所谓“负面”或“正面”;真正的“金子”就在“垃圾”堆里,就看水大不大,水大,淘洗用心,还是能偶尔捡到一两颗的,多数都是黄沙或垃圾,不可惜。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71524-931561.html

上一篇:《工程热力学》教学体会二(05)
下一篇:热的本质

1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