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与武夷山老师商讨(后记)——科学网的“绩效”:点击率是科学网的GDP?

已有 4425 次阅读 2010-1-1 07:44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GDP, 绩效, 科学网, 武夷山, 点击率

吕乃基

完成了与武夷山老师商讨的三篇文章,自我感觉收获良多。正是在对话中,观点得以扩展和深化,由此也引发对科学网的一点新的认识。这种感觉在一开始打算写这一组文章之初就已经有了,“年终了,各位、各单位都在评价‘绩效’。如何评价科学网一年来在质和量上的进展?与老师有关又无关。无关,不涉及老师的任何博文和观点;有关,期望各位,特别是武老师以其科学计量学的专业知识参与讨论。”在完成了已发表的三篇文章后,感觉似乎清晰起来。

其一,如何评价科学网的绩效?有多少博主,发布了多少文章,点击率几何,评论数,等等。评价科学网,与评价一家学术刊物有何异同,用什么指标体系?

其二,这样的一组数据,总感觉与GDP有些相似。在华丽的数据下,看不出内涵。如,中国在漫长的历史上直到鸦片战争乃至甲午海战,GDP均遥遥领先,然而却一次次失利。在“其一”所统计的数据中,博主如杨玲退出,清水杨去世,评论,如互相掐架,点击率,如“点到为止”,有意义吗?无疑,点击率是需要的,GDP是需要的,前者是科学网在量上的规模,后者关系到G2。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点击率、发文章数,等等,就是科学网的GDP,以及只不过是GDP。深度呢,内涵呢?本人通过写与老师商讨的三篇文章就深有体会,老师提出的许多观点都有待深究,却在频繁的点击中在夜空里一闪而过。

其三,博文的“生命周期”太短了。从刊出到最后的淹没,可能最长的不过半月,然后就无人问津。谁知道呢,或许那些沉底的文章比新创作的文章更有价值。如何让真正有价值的文章留存下来?这里似乎还有一个过度创新的问题。商家如过快过多推出新品,会令消费者应接不暇,无所适从。不妨做一个统计,科学网每天有多少点击率,分摊到多少篇文章,大约有多少人浏览,每人每天可能拿出多少时间来看科学网,在每篇文章上可能停留多长时间?知识一方面用于自我提升,另一方面要为社会所用,特别是被消化,这样才体现出知识的价值,否则也是一种浪费。看孟津老师的谈论吃的文章,每每令人即使刚刚在饭后,也会禁不住流下口水,有评论者因此求求老师,不要上传美味佳肴的照片了;那么知识也是如此。或许我们也要求老师,应该还有周可真老师,适当放慢创新的步伐,以延长文章的生命周期,以深化对观点的品味。窃以为,静下心来,对一个观点的讨论或许比孤身一人独自向前更有利于知识整体的提升。

GDP明年就升为老二了。政府已经认识到“唯GDP”的问题,必须苦练内功,提升产业结构和民生,以及深化改革。什么是科学网的“产业结构”和“民生”,科学网应如何“改革”,怎样“苦练内功”?

上述观点可能大逆不道。不过依然体现科学网普通一员的心愿。

祝各位网友新年快乐!祝科学网在新的一年兴旺发达!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0844-283175.html

上一篇:与武夷山老师商讨之二——“哲学家都是这样的吗?”
下一篇:本科学什么?

15 周可真 武夷山 赵星 阎建民 胡业生 罗帆 吴飞鹏 杨秀海 周春雷 徐鸿儒 吕喆 苗元华 蔣勁松 李学宽 mqh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