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国之初,性本恶

已有 4098 次阅读 2012-9-20 08:38 |个人分类:社会评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传统文化, 性本恶, 国之初

吕乃基

    钓鱼岛事件的思绪大致罗列了博主纷繁杂乱的思绪,引发网友诸多评论,其中,[22]谢耀平  2012-9-13 10:41

好的政治家不要把中华民族弄到最危险的境界: 到那时候,毕竟又是全民皆兵,铸造钢铁长城。。。  到了那个时候,是政治家的无能

博主回复(2012-9-13 11:50)老师的评论有价值。看来是预案不够,应该反思:怎么会走到这一步。

 

曾新林老师的博文钓鱼岛问题是中国人思维导致的悲剧直接指向“怎么会走到这一步”,以及触及中国的传统文化。

钓鱼岛事件走到这一步的确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当年“搁置争论”的原因之一是前苏联大兵压境,黑云压城城欲摧。于是放弃赔款搁置争议,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距初衷渐行渐远,终于酿成今日之苦果。本文拟顺着曾新林老师博文的思路,着重从传统文化的视角探讨钓鱼岛事件之缘由。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与本文有关的是:人之初性本善,以及和为贵,求同存异。博主曾在讨论诚信缺失时对此有所涉及: 诚信之殇:西方化的源泉2-以人与自然的博弈为基础的人际博弈。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特质本身即存在根深蒂固与生俱来的硬伤,只是在特定条件,如一国之内和自然经济下方得以维系。若是把这样的传统文化一厢情愿地扩展到国际关系上,往往会与自己作为出发点的良好愿望适得其反,加之没有思想准备而造成被动,甚至陷入困境。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本恶?博主的观点是,人之初性不定,可以作恶,也可以行善,因而一定要有法律作为底线以防止作恶。但法律只适用于一国之内,在国际关系基本上无法可依和有法不依(倒有点像今日之中国)的情况下(安理会决议又如何!),理是要讲的,仅仅只有理是不够的。不要指望我善待于他国,后者必然会以同样的善来回报;更不能指望中国主张善,以为就是占据了道德高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无论是东京还是华盛顿,同样不相信眼泪。必须保持充分的实力,一旦对方蛮不讲理作恶,就可以以实力来教训之。在此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实力就是国际法。

至于求同存异,对于所涉及的各方来说,同和异,求或存,其中就是利益取舍,因而实际上在各方之间都看得清,能够说的明白;如果硬要拔高,上升到价值观的高度,那就各有千秋各持一词,恐怕是在一时间谁也说服不了谁。后者在不同文明之间就更为明显,甚至酿成“文明的冲突”(亨廷顿)。因而求同存异,其本身并无价值高下可言,不过就是各方的博弈暂且达成平衡而已,未见得求同存异就实在是高,而意见不一争执不下就一定是低。求同存异往往掩盖了矛盾,而矛盾在掩盖之下发酵萌发。在中国,全票通过后的惨烈斗争难道还少吗?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不知背后掩盖了多少“异”,心怀了多少鬼胎。求同存异只是特定状况下的一种博弈的策略,会掩盖甚至忘掉矛盾。博主倒是在柳州的一家大排档的墙上看到这样的字样: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吃喝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一旦博弈各方的态势发生变化,那些“异”,那些鬼胎,就会突然破土而出,令另一方措手不及:怎么可以这样缺德不讲理,怎么可以背离说得好好的求同存异和搁置争议呢?

要把握的只有这样几点:

国之初,性本恶。实际上不仅是“初”,恶,伴随国之一生(凡是存在的,都是要灭亡的)。当然并非没有善的一面,但需时时提防其恶。

其实,除了“人之初性本善”和“求同存异”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有精妙之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0844-614608.html

上一篇:点击100万有感
下一篇:反思“最高境界”

20 陈小润 鲍海飞 陈安 陆俊茜 丛远新 刘洋 吴飞鹏 孙东科 杨正瓴 曹裕波 王善勇 武夷山 徐耀 吴明火 王伟 阎建民 王康建 李土荣 zhanghuatian 者仁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5: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