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中国人,你为何不创新?——特殊的实现需求之途(三2)

已有 4082 次阅读 2014-5-24 14:31 |个人分类:科技|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创新, 科研, 体制, 需求层次

吕乃基

先重申本系列开篇中国人,你为何不创新?——那只欲断而未断之腕……(三1 中的一段话:

创新还有主次轻重之分。虽然徐悲鸿的马和周杰伦的菊花台也都是创新,不过对于一个社会长期和稳定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创新在于以下方面:增添、修正和完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知识,构建可以交流和共享的新的认知平台;在此基础上发明创造相应的设施,构建新的实践平台,提升人在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相处时的认知和实践能力,以及调整人类发展方向上的价值判断。

中国人缺少创新,尤其缺少在上述范围的创新。在当前中国特定的体制和文化氛围中,创新被导向其他途径(不是上文已分析过的负面歧途)。

博主在“人的“自然-社会,认知-情感”需求层次及其实现途径(一)”等博文中分析了与马斯洛需求层次有所不同的需求层次,分别是“自然性物质需求”、“认知-控制需求”、“社会性物质需求”、“自然性精神需求”,以及“社会性精神需求”。

“自然性物质需求”为各民族及所有人相同的最基本的需求,生存与繁衍。在这之上是“认知-控制需求”,包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当然需要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进而管理、控制和支配包括自然和社会在内的环境。这一需求是实现后续需求的必由之路,在此基础之上依次,或者分别满足社会性物质需求和自然性精神需求,最高是社会性精神需求。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第二步就与众不同,体现出对于“认知与控制”的中国特色。对于自然,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对于社会,是无为而治,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样的“知”与“治”是意会知识,自己不能积累,他人无法共享,社会难以前进。传统文化进而把这样的“知”与“治”作为自然性精神需求和社会性精神需求,等同于人生的最高境界。无疑,这两项追求也确实应该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问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未经“认知-控制需求”和“社会性物质需求”,缺乏认知-控制和物质上的支撑,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成为空中楼阁。至于中国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不过是培根(说的是“三大发明”)和后世给中国历史戴上的桂冠;一来没有相应的认知作为基础,二来中国古人实际上对此并不以为然,重要的不是“技”,而是“技”背后的“道”,技以载道,也就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精神需求。脱离道之技,只是奇巧淫技而已。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在认知-控制需求的支撑下,发挥了远远超过其在发明国的作用。洋务运动,国人悟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实际上未果;鸦片战争后百年的屈辱,倒可以说是洋人“师中之长技以制中”。

由于认知-控制需求落在虚处,以及社会性物质需求匮乏,因而传统文化看似精致,实则缺乏支撑摇摇欲坠,总让人捏一把汗,不知所终的孔子像就是明证。正是在最低层次自然性物质需求之上,越过作为必由之路的认知-控制需求和社会性物质需求,中国社会停滞不前数千年如一日;正是对超越性的自然性精神需求和社会性精神需求的强调,中国社会得以在四大文明中独树一帜,延续至今。这就是中国的“超稳定”结构。这或许就是国人对传统文化爱恨交加的缘由。

对精神需求的追求传承至今。不过时至今日仍然强调且越发强盛的是社会性精神需求。依然把自然性精神需求作为最高境界者,已经如珍稀动物般越来越少,唯有少数耕耘于一线的老科研人员,把认知需求当作精神需求的全部(有意思的是,民科往往也有这样的精神追求)。而社会在宣传他们的“事迹”,弘扬其榜样时,对于其自然性精神需求往往看作是与众不同甚至有些可笑的“痴迷”,如看待珍稀动物那样“围观”,有意突出的多半是社会性精神需求,也就是“默默”和“奉献”。时至今日的另一项变化是,社会性物质需求无论在国家还是个人层面都得到极大膨胀。当国家把GDP作为中心,映射到个人往往成了唯利是图。于是,社会性精神需求和社会性物质需求在当代中国奇妙地“走到一起来了”。

在主流媒体竭力弘扬社会性精神需求之时,这种结合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先去追求和满足社会性精神需求,回过头来再实现其社会性物质需求,诸如我要上春晚、达人秀、好声音、非诚勿扰、感动中国,还有林林总总的大V、凤姐和芙蓉姐。社会看来当真是多样化,个人从不同角度投其所好,条条大道(或者歧路)通罗马,不过都是通往实现社会性精神需求;然后再回过头来,实现其社会性物质需求。上文中给科研人员戴上五花八门的帽子,回过头来凭帽子大小论赏,领取课题费和奖金,在某种程度上也可归入这种类型。在众多路径中,为官因其社会地位的变现能力强而最有吸引力,所以成为不少人的首选。

个人先追求和满足社会性精神需求,再回过头来实现其社会性物质需求,作为人生道路之一本有其合理之处,例如周杰伦在愉悦众人之时获利。然而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的大多数创新都奔着这条道而来时,谁来脚踏实地认知周围世界,谁来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创新的主流应该沿着由认知-控制需求,经社会性物质需求,再到达自然性精神需求和社会性精神需求的阶梯上升,例如比尔盖茨在成为亿万富翁后从事社会慈善事业。此消彼长。当这一路径过度强化,越来越多的人视之为实现人生价值之通衢大道,在此倾注其创新之“原力”,必然弱化作为实现社会性精神需求之基础的“认知-控制需求”,导致在这一必由之路上的创新乏力,最终使社会性精神需求归于虚妄,而国家的强盛也因此而缺乏动力。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0844-797297.html

上一篇:系列博文的等比级数
下一篇:见义勇为加分万万不可!

26 曹聪 陈楷翰 徐晓 徐军 陈冬生 马雷 周可真 李伟钢 朱豫才 戴德昌 崔树勋 侯成亚 胡业生 郑小康 赵美娣 刘连兴 孟津 吴国林 JIANHUN anran123 zhngshai biofans xqhuang yunmu clp286 xian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