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行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ejj 天,地,人

博文

这学期:音乐研究,钢琴演奏/教学与认知科学

已有 3247 次阅读 2013-11-29 21:13 |个人分类:上学记|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音乐, 认知科学

这一学期的忙绿程度几乎可以和两年前大四的时候相比。既要每天保证四五个小时以上的练琴时间,又要全力以赴的做其他事情。不过现在做的事情可能要“接地气”的多。修的课除了钢琴课和重奏以外都是非常专业化的课 (重奏因为太忙,基本就顾不到那个多了)。教学法的课要读心理学的书,设计课程计划。音乐研究方法的课有点像人文里的“小学”,学怎么样找资料、乐谱的出版和历史版本比较、读和辨析不同时期作曲家的手稿甚至写作习惯。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对学习“实用技能”有太大兴趣的人(虽然我一直清楚这些技能通常很有必要)。更何况音乐教学和研究并不要多少脑子,而大多似乎靠的是那种坐的住的“笨功夫”和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的经验,对我这种总想搞点花点子或者别出心裁的人来说有时候在这样的课上实在是如坐针毡 —— 这样的生活哪怕和上学期用矩阵搞无调音乐或者歌剧分析比也“无趣”很多,更不用说和以前能读柏拉图或者量子力学的时候比了。不过一学期下来确实也学到了东西。对版本和手稿的比较其实对打磨演奏和精研音乐本身和都有不可替代的好处和乐趣。

 

至于教学法的课,我本来几乎带着嗤之以鼻的态度,因为我自己教钢琴已经固执地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不管好坏或者别人喜不喜欢也根本上改不掉了。教学法反倒是对我自己的钢琴弹奏有帮助。毕竟我基础不好,有时候要想给学生解决一些比较基本的问题必须自己先把他搞得非常清楚,但是有时候我发现原来我自己也有这样的问题,于是乎教学生的同时也教了自己。当然有些要教学生的东西我自己以前都没有接触过。我甚至以前没有弹过除了a小调以外的小调音阶,那天在钢琴课上老师说你好歹已经是研究生了自己下去把小调音阶全部弹一遍(当然弹完第二天就去教学生了)。教学法的第二个帮助也许是在认知科学上。因为很多在我来说已经完全成为直觉的,还有很多我都不记得我刻意的学过的东西,对于一个学生也许完成是陌生的或者是非常困难的,我首先要能体会和剖析为什么对我来说已经快成条件发射的东西,对于一些人来说几乎像是另一个世界的东西。认知科学上最难的一点也是研究的对象离我们“太近”,很多几乎不用过脑子的认知过程其实最为复杂、神秘和难以解释。

 

这学期的另一个任务就是教钢琴课。第一次做助教工作(除了以前辅导人做题的工作以外):四个一对一的学生,一个8人钢琴课的助教,还有一个课后辅导班:相当于每个学生上五到十分钟的迷你课,一个小指之内有时候要完成十二三个学生;有时候觉得颇像国际象棋里的车轮战。和一般理科或者文科的教学不同,钢琴的教学大多需要凭经验和感觉,各种的讲解分析到一定程度就到头了,学生的弹奏也只是一个表面,好的老师需要通过这个表面猜到后面那个黑箱里的东西,然后通过一个“看不见的黑手”一把抓住问题的实质。有的老师所有的讲解听上去都对,但是对于学生一点效果都没有,或者教出来的学生弹的就像是个录音机一样——和在认知科学和其他领域里一样,钢琴演奏和教育中也有一个“行为主义”的陷阱。而真正好的演奏和教学也是对行为主义的一个现实中的最好的反驳。

 

当然这学期最“实际”的事情就是申请。现在似乎略微超越了之前几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于各种方向的想法的阶段,现在我也许看到了可以把我繁杂的口味、兴趣和志向安排理顺甚至统和起来的方法、可能和希望。当然什么想法实现起来都要花大的力气,有时候还要有运气。有时我甚至做在椅子上单纯地想这些问题都会紧张的(也许还有兴奋)心跳加快。而在现实中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每一件事情,然后欣然接受命运的安排了罢。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1484-745818.html

上一篇:亚马逊部落语言撼动乔姆斯基?
下一篇:音乐能推动科学的发展?

7 武夷山 曹聪 蒋迅 侯沉 罗帆 刘进平 sanwensh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9: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