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oj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ojing 井然有续

博文

《那山那水那人》之一哈尼古歌唱到了米兰城(2)

已有 3507 次阅读 2015-8-21 12:12 |个人分类:网有网事|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那山那水那人

《那山那水那人》之一哈尼古歌唱到了米兰城(2)


你回首看得越远越透,你向前也会看得越远越明

——温斯顿·丘吉尔

The further backward youcan look, the further forward you will see.

——Winston·Churchill

1.3      初识哈尼古歌

接到挂职通知,我就在网上找了一些关于哈尼族的资料。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

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叶车”、“阿木”等等。

据《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籍记载,氏羌族群原游牧于青、甘、藏高原。秦献公时期(公元前384-362年),秦朝势力迅速扩大,大肆进行征服邻近部落侵扰的活动,氏羌族群被迫流迁各地。在迁徙中,南迁的羌人不断繁衍,形成耗牛种和越嶲羌、白马种、广汉羌等若干部落,活动于今川西南、滇西北、滇东北的广大地区。史学家将这些南迁的羌人遗裔统称为“和夷”。和夷名称虽不单指一个民族,但无疑包括哈尼族先民在内。这一记载,与哀牢山区哈尼族的民间传说基本一致。

相传哈尼族的祖先,曾游牧于遥远的北方一个名叫“努玛阿美”的地方,尔后逐渐南迁,居住在“谷哈”和“轰阿”(指滇池、洱海沿岸)广大地区,与“昆明种人”相互交错杂居。后因遭异族侵扰,分两条路线往南迁徙:一条即早先“和夷”自川西南迁经滇池昆明一带,再经南迁至滇东南的六诏山区;一条自滇西北迁经大理湖滨平坝,然后分别南下到今哀牢山、无量山区的景东、景谷、镇沅、新平至石屏、建水、蒙自、开远,继而至元江、墨江、红河、元阳、绿春、江城及西双版纳等地。

隋唐时期,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唐初,哈尼族开始从乌蛮中逐渐分化,散布于哀牢山、无量山广大地区的哈尼族被称为“和泥”。滇东南六诏山出现的“和蛮”部落,曾多次向唐朝贡方物,开始了与中原政治经济的联系。南诏崛起后,各地哈尼族直接隶属于南诏,与滇东北、滇南彝族一起,被统称为37部蛮。其中的因远(元江)、思陀(红河)、溪处(元阳、金平)、落恐(绿春)、维摩(丘北、泸西、广南)、强现(文山、砚山、西畴)等7部均大部分为哈尼族,处于南诏奴隶制政权的统治下。10世纪中叶,南诏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率37部蛮,会盟于石城(曲靖),直驱洱海,于937年摧毁了杨氏的“大义宁国”奴隶制政权,在云南建立了大理段氏封建领主政权。哈尼族各部落,因得到大理国段氏的分封,开始建立领主制度。六诏山区各部哈尼族,以强现部最为强盛。其领主龙海基“素为诸夷所服”(见《新纂云南通志》卷一七四,《土司考·开化府》。),统一了各部大小领主。宋皇祐时,因向导宋将杨文广过境有功,受宋王朝令世领六诏山区,世代为滇东南最高领主。滇东南哈尼族便与中原有了密切的联系。

明初,明军征云南,龙海基16世孙龙者宁迎明反元,使得明军直捣梁王府,迅速摧毁了元朝在云南的最后统治,改云南行中书省为云南布政使司。在哀牢山哈尼族地区,成立各部长官司,多由哈尼族土官充任。各地哈尼族土官与中原皇朝的关系更为亲近。思陀遮比、溪处自恩、落恐他有、瓦渣阿英等土官,分别接受明皇朝所赐李、赵、陈、钱等汉姓。明初,在云南实行军屯、民屯、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不少汉族进入哈尼族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哈尼族社会的经济发展,使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当时的六诏山“土田多美,稼穑易丰”(乾隆《开化府志》卷九,“风俗种人”条)。14世纪中叶以后,新平、元江、墨江、普洱、镇沅一带的哈尼族逐步向封建地主制经济过渡。

明末农民起义军残部李定国,在哈尼族等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在云南建立了抗清根据地。清兵进逼云南以后,哈尼族头人龙韬等联合六诏山、哀牢山区哈尼族等各族人民,推举宁州(华宁)土官禄昌贤为首领,于1665年举行了席卷整个滇中南的反清大起义。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就此废除六诏山区各土官领地,实行改土归流,分属开化、广西两府,从此结束了哈尼族龙氏在滇东南近500年的统治。哈尼族居民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有的则迁至红河南岸哀牢山区。至此,滇东南六诏山区哈尼族基本绝迹。与此同时,清政府在哀牢山区也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因远罗必甸长官司,属元江州管辖;改马龙他郎甸长官司、钮兀长官司为他郎厅(墨江),隶属普洱府。思陀、溪处、落恐等各土司仍旧不变,继续实行土司制度。(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著:《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2-86页。)1817年,红河南岸宗哈(今元阳县攀枝花乡)新兴地主高罗衣聚众700多人起义,自封“窝泥王”。起义军曾一度攻克麻栗寨、新街、芭蕉岭、逢春岭、溪处、瓦渣等土司领地,给土司领主以沉重打击。起义失败后,高罗衣被俘身亡。1853年秋,哀牢山中段镇沅、墨江、新平等地各民族在田四浪(本名田以政,墨江哈尼族卡多人)领导下,聚众3000多人起义,一度攻占镇沅县全境和西南部哀牢山区。

1856年,起义军与李文学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结盟,田四浪被推举为“夷家兵马副元帅”,分领哀牢山中、下段农民起义军。起义军一度攻占了许多地方,有力地打击了封建领主和清王朝的黑暗统治。1870年12月,田四浪被俘,于次年被清兵杀害。

1917年,金平猛丁土司区管辖下芭蕉河的苗族人民在女“苗王”马勃迈的带领下发动起义。元阳县多沙寨女青年卢梅贝一马当先,率领当地哈尼族义军英勇作战,被“苗王”封为大将。年底,义军汇集于茅山,推举卢梅贝为联军统帅,分路扫荡各地土司势力,多次给官军以沉重打击。1920年春,义军战败于马鹿塘——茅山一带,卢梅贝在群众的掩护下幸免于难。哈尼人民赞扬她为各族人民英勇斗争的精神,尊称她为“多沙阿波”(意为多沙寨的“阿爷”)。

近百年来,哈尼族人民此起彼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都归于失败。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革命斗争才逐渐走向胜利。早在大革命时期,今开远、蒙自、个旧等县、市就已经有了共产党的地下组织,继而扩大到滇东、滇西各县。1930年左右,哈尼族主要聚居的墨江县,是当时云南地下党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党组织了读书会、"穷人相帮会"等活动,教育和培养了广大贫苦农民及许多优秀的哈尼族知识分子,在哈尼族地区撒下了革命的火种。1947年底,中共滇南临时工委在个旧秘密建立。次年,在元江彭泽正式建立红河地区的游击武装。这支队伍东征西战,不断壮大,1948年正式编组成“云南人民讨蒋自救自卫军第三纵队”,得到了哈尼族人民的极大的响应和支持,党领导下的哈尼族地区的人民游击武装,迅速燃起了革命斗争的燎原烈火,迎来了全国解放的伟大胜利。

哈尼族文学丰富多彩,民间口头文学内容广泛,体裁多样,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诗歌、谜语和谚语等。神话和传说是最古老、数量最多的部分,绝大部分都保留在史诗中,其中的代表作有《创世纪》、《奥色密色》、《古老时候的人》、《在察腊垭口上》等。《奥色密色》是哈尼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较为完整的神话史诗。全诗由“开天辟地”、“民族起源”、“兄妹成亲”、“民族迁徙”、“分年月日”、“安家”等六部分组成。它不但是一部优美的文学作品,而且是一份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史料。诗歌内容极其丰富,有反映宗教和生活习俗的,有反映反抗土司压迫和歌颂人民斗争精神的,还有反映现实生活和反抗包办婚姻、赞美纯洁爱情的。

哈尼族文化艺术绚丽多姿,有神话、传说、诗歌、故事、寓言、童谣、谚语、谜语等。如《创世纪》、《洪水记》、《哈尼祖先过江来》等。诗歌主要有“拉八热”和“阿基估”两类。

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梯田稻作文化尤为发达。墨江的紫胶,产量居全国之冠。西双版纳僾尼人居住的南糯山,是饮誉中外的普洱茶主产地之一。逶迤连绵的哀牢山,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许多受国家保护的珍禽异兽。红河自治州个旧市,是闻名我国的“锡都”。

哈尼族基本上是农作经济,各地哈尼族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哀牢山、无量山地区以水稻为主,兼种旱稻,澜沧江流域以旱稻为主、兼种水稻,前者经济较发达,后者经济较落后。

千百年来,面对高山峡谷的生存空间,哈尼人民创造、总结出一套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把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涧,通过水笕沟渠引进梯田。到了初春,形状各异的大小梯田盛满清泉,在明媚的阳光下,山风微吹,波光粼粼;三四月间,层层梯田青翠欲滴,宛如一块块绿色壁毯;夏末秋初,稻谷成熟,放眼望去,一片金黄。这简直就是一幅变化奇巧、简朴秀美的水墨画。

哀牢山哈尼族有句俗话:梯田是小伙子的脸。小伙子美不美,主要看他造田做得怎么样,若是他筑埂、铲堤、犁耙田样样来得,就会得到大家的称赞,并赢得姑娘的爱慕。姑娘美不美,关键要看她在梯田里做的活计好不好。

梯田是哈尼族重要的衣食之源,因此,他们对水特别珍惜。为了不误农时,自古以来就有“刻木定水”的民约:根据一股山泉所能灌溉的面积,人们友好协商,拟定每块田应得的水量,按水流流经田地的先后顺序,在水沟与田块的入水口处设一横木,并在横木上将那块田应得的水量刻定位置,让水自行流进田里。

哈尼族家家户户还习惯在梯田里养鱼。阳春三月栽过稻秧后,人们投入鱼苗,任其自然生长。深秋时节,在收割稻谷的同时,一箩箩鲜鱼便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水牛是耕种梯田的得力助手,所以哈尼族的敬牛习俗经久不衰。母牛生下牛犊,全家即上山觅割嫩草喂它,有的还加喂肥肉和红糖水;如遇冷天,不惜用旧衣服、棉絮为之包裹御寒。牛犊生下的第三天清晨,主人家将蒸好的一大甑子糯米饭放在牛厩前,按家中人口和水牛母子数字,捏制如碗大的若干饭团,给牛各喂一团后,家人分取一团就地食用。此俗意味着人、牛地位平等。

哈尼族所居之处皆有梯田。但最能代表其耕作水准的是哀牢山区的哈尼族梯田。从村寨边至山脚河谷的整个下半山,都是层层梯田,哈尼人民依着山势利用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使开挖的梯田每层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但却错落有致,互相沟通,它们一层层、一条条,一磴磴、一块块,大者10来亩,小者如桌面,少则数十级,多则上千级,秋后稻收,清水入田的时节,在朝晖夕照下闪动着魔镜般的光彩,搅起了无数惊心动魄的亮块。这是哈尼族人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代复一代持久不懈,乃至千年的不停劳作,使群山改变了模样,打磨成了举世无双,令人叹为观止的大地艺术品,它蕴涵着哈尼族的全部历史和希望。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思茅地区一带自古盛产茶叶,树龄在1700余年的野生古茶树,就生长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县,经茶学界研究,这里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家乡。茶学界认为,百濮是最早栽培茶树的民族,哈尼族向百濮学习种茶育茶,并把这一技术发展到很高层次,创造出以“普洱茶”为代表的哈尼茶文化。

哈尼族人民热爱生活,妇女服饰绚丽多彩,斑斓夺目,衣料以黑色、蓝色为主,个个妇女都会刺绣挑花,衣襟、袖口、裤边都要用各色彩线绣上种种图案,飞针走线,技艺精湛,色调对比强烈,并用银链、银币、银泡作为胸饰和腰饰,头上戴的是用红、黄、蓝、白各色毛线扎就的花冠,缀以各种式样的银质头饰和彩珠,喜庆节日穿在身上,满身华丽,美不胜收,形成一道特有的民族风景线。

我国哈尼族总人口有1660932人(2010年),居于云南的有1 629 508人,绝大部分集中分布于云南南部元江(红河)、澜沧江两江的中间地带。哈尼族分布区域,处于汉、彝、白、傣、拉祜等民族分布地的中间地带,并有苗、瑶、回、壮等族分布其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普洱市的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等有较多分布。此外,在峨山彝族自治县、建水县、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等也有少量分布。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与纳西族相似。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

哈尼族认为万物皆有灵,人死魂不灭,于是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民间舞蹈。男女老少都喜欢随身携带巴乌、笛子等乐器。以农历十月为岁首,传统节日主要是“扎勒特”(十月年,即新年)和“矻扎扎”(五月节)。

哈尼族是一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民族。主要舞蹈有大鼓舞、棕扇舞、木雀舞、罗作舞等。乐器有俄比、扎比、三弦、四弦、巴乌、响篾、稻杆、叶号、竹脚铃、牛皮鼓、铓锣等。巴乌为哈尼族独有乐器,极有名,金竹制成,状如笛子。吹嘴有簧片、音色宽广浑厚,意韵悠远缠绵。经音乐家改制,音域扩大,音色更为丰富,曾受邀赴欧洲诸国演奏,深受欢迎。

哈尼族小伙子爱好弹三弦和四弦,姑娘们喜欢吹“巴乌”和“响蔑”。 “巴乌”用细竹管制成,形状象笛,音调幽雅深沉,适于抒发感情。“响蔑”是一种竹片制的吹弹乐器,声音细腻柔和,如同窃窃私语,最适于表达初恋少女的微妙心情。主要舞蹈有大鼓舞、棕扇舞、木雀舞、罗作舞等。其民歌分为“哈八惹”和“阿其古”两大类;主要舞蹈有大鼓舞、棕扇舞、木雀舞、罗作舞等;乐器有俄比、扎比、三弦、四弦、响篾、竹脚铃、牛皮鼓、铓锣等,巴乌更为哈尼族独有乐器。哈尼音乐属东亚乐系,仅民间音乐一类,其中又以民歌最为突出。民间流传的哈尼民歌种类很多,有“哈巴”(叙事歌)、“阿茨”(山歌)、“然咕差”(儿歌)、“阿尼托”(摇儿歌)、“然米比”(婚礼歌)、“迷煞维”(丧事歌)和“莫丕差”(祭祀歌)等。“哈巴”是一种古老的叙事歌,主要流行在红河一带,多由专门请来的歌手或老人在年节喜庆或祭祀仪式等场合演唱,内容有开天辟地、民族迁徙、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哈巴常以“萨拉衣”开头,由一人主唱、听众在每段结束发出“萨———萨”的喝彩声;它的曲调庄重严肃,低缓悠扬,音乐与语言结合密切,有说唱的特点。

哈尼地区存在大量的、在山间田野即兴演唱的民歌,称作“阿茨”、“阿其”或“阿勒儿”等。这种歌常以歌唱爱情、歌唱劳动或生活所感为主要内容,曲调嘹亮舒展,旋律优美动人。由于演唱方式和场合的不同,阿茨又有大声唱和小声唱之分:大声唱的多属于山间放歌形式,一般曲调高亢明亮,情绪饱满而欢快;小声唱的多为低声浅唱的情歌,常用假嗓演唱。勐海等地也有一种称作“呆航车”的情歌,是指夜间青年男女在专门社交娱乐场地歌舞择偶时唱的一种歌曲,有的也可以载歌载舞,非常欢愉、活泼。

各类风俗仪式(如婚丧嫁娶)中的哈尼民歌也非常丰富,颇具特色。比如用于丧葬仪式中的“迷煞维”,是在为死者洗澡更衣之后,由妇女们围在周围边哭边唱,而属于婚礼歌的“然米比”又包括送嫁歌和哭嫁歌,都是连哭带唱、哭唱交替的形式。“莫丕差”是巫师们在日常祭祀、叫魂、消灾除病或举行安葬仪式等各种祭祀活动中所唱的歌。由于祭祀仪式的特殊性,一套完整的祭仪使用的“莫丕差”,无论唱词内容还是演唱形式都非常丰富,其音乐也因仪式的进展和巫师的表演而变化多端。此外,哈尼族的儿歌曲目众多,旋律生动,节奏鲜明,大多可以集体演唱,并可边唱边舞。

哈尼人既能歌也善舞,生活中的很多场合都有歌舞相伴。“哈瑟”和“罗作”是广泛流行于红河哈尼族地区流传的两种民间舞蹈,而在西双版纳和思茅专区的僾尼支系中,“得波措”又是一种极受当地青年和儿童们喜爱的集体歌舞,属边歌边舞的形式。它有快速和慢速的两种,前者的音乐活泼欢快,后者则悠缓抒情。此外,在澜沧、勐海等地流传的“竹筒舞”也非常有特色。它多是节日时由妇女持背水用的大竹筒击地为节,边唱边舞,歌声热情舒展、活泼欢愉,描绘出一幅生动、喜庆的民间节日画面。

民间流传的乐器众多,较具代表性的有吹管类乐器“梅巴”(巴乌)、“其哩”、“拉比”、“册节”(栽秧号),弹拔乐器三弦和拉弦乐器“坎吉”等。常用于舞蹈和说唱伴奏;“拉比”是老年人喜爱的一种乐器,音色低沉浑厚,民间器乐曲的曲调多来源于民歌,曲目繁多,用途甚广,既可用伴奏民歌、舞蹈,也有为青年男女表达爱情、传递爱意,或者是自娱、助兴、庆典等实际功用。比如“梅巴”常用于伴奏民歌;多为青年人喜爱的“其哩”发音低沉微弱,多用于自娱或表达爱情;形似唢呐且为异车支系所有的“册节”,主要用于栽秧时吹奏并因此而得名。

白鹇舞是哈尼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流传在云南省元阳县、元江县等哈尼族地区。因模拟白鹇鸟的生活、姿态、动作起舞,故名白鹇舞。舞蹈时,手执双扇,故民间也叫扇子舞。

白鹇舞恬静优美。在稳重的鼓声伴奏下,在均匀颤动的韵律中,表现白鹇在林中窥看、漫步寻食、溪边饮水、嬉戏玩翅、亮翅飞翔等内容。舞蹈语汇丰富、动作优美,在单腿重心上的空中舞姿和动作较多,有一定的技巧性,是哈尼族舞蹈中比较成熟和完整的一种表演性舞蹈。

由于气候等自然的关系,元阳县等哈尼族地区,白鹇鸟较多,它们会成群地飞到林中空地或溪水边,嬉戏、喝水、起舞,会变换简单的动作和图形。相传很久以前,一只美丽的白鹇鸟在树上栖息时,一位贫病交加的老人倒在大树下,于是它来回飞翔找寻,用嘴含来珍贵的药草给老人吃,老人得救了,白鹇鸟才展翅飞向远方。为了感激和怀念善良的白鹇鸟,老人用芭蕉叶摹仿白鹇的翅膀跳起了舞蹈。至今元江县一带还在沿用芭蕉叶或棕叶做的扇子起舞。哈尼族人民认为白鹇善良、聪敏,视白鹇为善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之情,白鹇舞寄托了哈尼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哈尼哈吧,中国哈尼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尼哈吧”哈尼语意为哈尼古歌,是哈尼族社会生活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民间歌谣,是有别于哈尼族山歌、情歌、儿歌等种类的庄重、典雅的一种古老歌唱调式。“哈尼哈吧”涉及哈尼族古代社会的生产劳动、宗教祭典、人文规范、伦理道德、婚嫁丧葬、吃穿用住、文学艺术等,是世世代代以梯田农耕生产生活为核心的哈尼人教化风俗、规范人生的“百科全书”。被誉为“无文字的百科全书”,文化“活化石”。于2008年3月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哈尼哈吧”流传于滇南哀牢山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南岸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县以及建水县坡头乡、普雄乡等哈尼族聚居地区。这里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有多高,水有多高,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呈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最适合梯田稻米的生长。这里的哈尼梯田是世界上梯田稻作面积集中连片最大的区域,达80多万亩。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勤劳的哈尼族和当地的其他世居民族用双手创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梯田。作为梯田的首创者之一和最大的发扬者──哈尼族,其梯田耕作历史悠久、耕作面积最广、农耕技术最精深。由于哈尼人的生存发展依赖于梯田的开垦发展,因而梯田也深刻地影响了哈尼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了独特、完整的梯田农耕文化现象。哈尼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农耕生产生活知识的传播完全靠口传心授,“哈尼哈吧”便成为重大节庆活动和朋友聚会场合中传承文化知识的主要方式。

“哈尼哈吧”涉及哈尼族古代社会的生产劳动、宗教祭典、人文规范、伦理道德、婚嫁丧葬、吃穿用住、文学艺术等,是世世代代以梯田农耕生产生活为核心的哈尼人教化风俗、规范人生的“百科全书”。

以元阳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小和演唱、卢朝贵翻译、史军超与杨叔孔收集整理、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哈尼古歌──窝果策尼果》为例,《窝果策尼果》意为古歌十二调,内容着重叙述哈尼社会各种风俗礼仪、典章制度的源起,分上下篇,上篇主要讲述神的历史,由神的诞生、造天造地、杀牛补天地,人、庄稼、牲畜的来源、雷神降火、采集狩猎、开田种谷、安寨定居、洪水放滥、塔婆编牛、遮天树王、年轮树组成十二章;下篇讲的是人的历史,由头人、贝玛、工匠,祭寨神、十二月风俗歌、嫁姑娘讨媳妇、丧葬的起源、说唱歌舞的起源、翻年歌、祝福歌组成十二篇。十二篇内容可分可合,可通篇演唱,也可独立演唱,根据当时的仪典场合选择相宜的内容章节而定。从演唱的场合看,哈尼哈吧主要在祭祀、节日、婚丧、起房盖屋等隆重场合的酒席间由民间高手来演唱,表达节日祝贺、吉祥如意的心愿;从演唱的内容来看,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歌手可以连续演唱几天几夜。从演唱的特点来看,在隆重的场合因事而歌,摆酒吟唱,向亲朋好友、村寨百姓传递古老的规矩和道理,或美好祝福。演唱方式由一人主唱,众人伴唱,或一问一答,二人对唱而众人和声;若遇重大年节,可以完整演唱十二调主要内容,一位歌手难担大任,须数位歌手联袂演唱。

从21世纪初收集整理的“哈尼哈吧”资料来看,哈尼古歌《窝果策尼果》、《哈尼阿培聪坡坡》、《十二奴局》、《木地米地》成为是“哈尼哈吧”的经典代表作。

主要在哈尼族节日庆典、婚丧嫁娶、起房盖屋等重大场合、酒桌上、火塘边,一人领唱众人合,或一问一答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传承谱系十分复杂,以自愿为特征,爱好所学,多为社会性松散型,大部分是根据自己的爱好跟随“摩批”或“哈吧阿波”(歌手)及参加社会活动中所学。“哈尼哈吧”以崇师学艺或自学的方式保存下来。

从体裁、歌节划分和特性衬词以及唱词本身等方面来看,有以下特点:一是长篇古歌与自由的即兴短歌兼而有之;二是在长篇节律的相对稳定之中,有歌节划分的相对随意性;三是在长歌叙事的连续性中有歌节唱段的相对独立性;四是在特殊衬词的专一性中,有衬词使用的灵活性;五是在口语话的唱词和长短不一的句式中,有音节的自由对偶和大致压韵;六是在一位歌手吟唱的主体性中,有两位、三位甚至多位歌手轮唱、对唱的自由性。从内容来看,内容十分丰富,融会历史,展现了哈尼族社会的生产劳动、宗教祭典、人文规范、婚嫁丧葬、吃穿用住、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堪称哈尼族社会教化风俗、规范人生的无文字记载、口语传承的百科全书。从“哈尼哈吧”语言方面来看,语言古拙而蕴藉,想象超迈而自然,意境奇伟而深邃,折射出哈尼族伟大雄浑的襟怀,高远卓越的人生追求、改天换地的伟力,是人类口传文学的经典大作。从歌调方面来看,旋律时而低沉、浑厚,时而高亢、激越,展示出“哈尼哈吧”雄浑古朴、庄重、典雅的艺术魅力。

从演唱方式来看,是哈尼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传承方式,各种节庆活动、婚嫁丧葬、起房盖房等重要场合是传播哈尼文化的大课堂。“哈尼哈吧”成为哈尼族传承知识、交流情感、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从内容来看,内容丰富,融会历史,囊括了哈尼族社会的生产劳动、宗教祭典、人文规范、婚嫁丧葬、吃穿用住、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堪称哈尼族社会教化风俗、规范人生的无文字记载,口语传承的“百科全书”。“哈尼哈吧”是哈尼族乃至西南农耕少数民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典代表,是系统研究哈尼族传统社会生产生活、宗教祭典、人文规范、伦理道德、婚嫁丧葬、吃穿用住、文学艺术的“圣经”,有非常重要的历史、科学、文学艺术价值。

“哈尼哈吧”实际是哈尼族人民记住历史、传承文化、传授知识、总结经验、道德规范、展望未来、传播良好风尚的主要载体,是红河哈尼梯田文化的“活化石”,更是一张展现红河文化的名片。

2008年3月,“哈尼哈吧”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进一步保护、挖掘、传承“哈尼哈吧”民族文化资源,元阳县共“哈尼哈吧”保护专项资金40.8万元,2011年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到哈尼族民风习俗较为深厚的31个自然村寨,分片区分内容全面调查有关“哈尼哈吧”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渊源以及分布、流传情况、传承人、传承内容、传承方式、发展技巧及其价值等10项基本情况。并采取文本、录音、摄像等形式对所挖掘到的“哈尼哈吧”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归类存档,供“哈尼哈吧”抢救、研究。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1580-914782.html

上一篇:Fighting!
下一篇:收心,专注教学科研

1 吕洪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