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pd55 追求科学,勇于探索,苦海无涯,愿作小舟。

博文

数学家威廉·瑟斯顿(William Thurston,1946-2012)简介

已有 15571 次阅读 2012-8-31 18:33 |个人分类:新观察|系统分类:博客资讯|关键词:学者| 拓扑学, 美国数学家, Thurston)

 

美国数学家,低维拓扑学研究的领袖人物之一——威廉·保罗·瑟斯顿(William Paul Thurston1946-2012)或者称为威廉·瑟斯顿(William Thurston19461030生于美国,2012821在美国纽约的罗切斯特(Rochester)因为癌症而逝世,享年65岁。

瑟斯顿1967年在新学院即现在的佛罗里达新学院(New Collegenow New College of Florida) 获得学士学位,197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获得数学博士学位,1972-1973年在高级研究所(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工作一年, 1973-1974年在MIT作为助理教授一年,直到1974年他被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聘任为数学教授。1991年他又回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数学教授,1993年他被聘任为数学研究所(Mathematical Sciences Research Institute)所长,1996年他到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2003年他转到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任数学教授。2005瑟斯顿的著作“Three-dimensional Geometry and Topology”荣获首届美国数学会图书奖(AMS Book Prize)。2012瑟斯顿被授予勒罗伊·斯蒂尔奖Leroy P Steele Prize)。

瑟斯顿1982年因其在3维流形方面的杰出工作,与阿兰·孔涅(Alain Connes)和丘成桐(Shing-Tung Yau3人一并被授予菲尔兹奖(Fields Medal)。瑟斯顿曾经获得1976年的维布伦几何奖(Oswald Veblen Prize in Geometry),1983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2012年获得勒罗伊·斯蒂尔奖(Leroy P. Steele Prize)。他讨论了三维流形上的叶状结构,并对一般流形上叶状结构的存在、性质及其分类得出了普遍的结果;基本完成了三维闭流形的拓扑分类。瑟斯顿早年致力于研究3维流形的叶状结构,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使得这个新兴领域迅速走向成熟。

1970,瑟斯顿提出几何化猜想:任何3维流形均容许一个几何分解,分解后的“零部件”拥有8种可能的几何结构之一,并指出庞加莱猜想只是几何化猜想的一个特例。几何化猜想是一个有关三维空间几何化的更强大、更普遍的猜想,认为任何空间都可还原成少数几个基本的图形。《美国数学会会志》的文章认为,瑟斯顿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深刻认识到如何用几何学的方法来认识三维流形的拓扑学。“瑟斯顿的猜想列出了一个清单,如果它是正确的,那么庞加莱猜想的证明则迎刃而解。”瑟斯顿因几何化猜想而获得了1982年的菲尔茨奖(Fields Medal)。拓扑学家们努力发展一系列精致的工具来研究和分析形状,但一直没有进展。2003年,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Grisha Perelman)利用理查德·哈密顿发展出的里奇流技术证明了几何化猜想,作为推论,得到了3维庞加莱猜想的证明,这被公认为是21世纪头10年中最伟大的数学成就。

威廉·瑟斯顿认为好奇心与人类直觉紧密相连。他说:“数学是真正的人类思维,它涉及人类如何能有效地思考,这就是为什么好奇心是一个好向导的道理。”

更多信息请浏览:

http://en.wikipedia.org/wiki/William_Thurston

http://www.ams.org/news?news_id=1602

http://www-history.mcs.st-and.ac.uk/Biographies/Thurston.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2210-607883.html

上一篇:新设备:可以称量单个分子
下一篇:新药临床试验效果不佳,药企终止试验损失惨重

1 蒋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0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