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志的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wenzhi

博文

洞穴之喻与学术创新

已有 4660 次阅读 2009-10-3 10:42 |个人分类:学术共同体|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学术创新, 洞穴之喻

          柏拉图在《国家篇》中,曾这样描述他对人类知识的基本想像。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困惑;他的眼睛会感到痛苦;他甚至会认为影子比它们的原物更真实。” 
      
如果有人进一步拉他走出洞穴,到阳光下的世界,他会更加眩目,甚至会发火;起初他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才能看阳光中的事物,最后甚至能看太阳自身。到那时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来的信仰和生活。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他得有一段时间去适应洞中的黑暗,并且会发现很难说服他们跟他走出洞穴。 ”
       从这一比喻中,我们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是否可以受到诸多启发。如,我们不能把科学研究者、把青年学生当成“囚徒”一样限制和看护起来,如果不是这样,他们就必然“认为影子比它们的原物更真实”;我们要鼓励科技工作者、青年学生多交流,处在一种“真正的解放状态”,他们才会来到阳光下,看阳光中的事物,最后甚至能看太阳自身。

         反思我们学术管理和教育管理中,在“官本位”、“极端功利化”的学术氛围中,真正的学术自由有吗?这种“囚徒现象”少吗?这就难怪我们缺乏学术创新,缺乏创新能力......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2814-254684.html

上一篇:解析科学网博客“意见领袖”
下一篇:我国学术期刊误入“斯蒂格利茨怪圈”

3 刘洋 刘继顺 zhaowanfu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4: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