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志的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wenzhi

博文

学术岂能被“山寨”通吃

已有 3867 次阅读 2010-3-11 08:13 |个人分类:学术共同体|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学术, “山寨”, 通吃

                              杨文志

“山寨”最早是用来描述“珠三角一带的某些厂家生产的手机,使用一种中国台湾研制的低廉芯片,价格极低而又融合了市面上主流手机的先进功能,并有所创新,迅速占领中国低端手机市场的大部份额”的现象。“山寨”和“山寨文化”乃中国独特。如今山寨概念已延伸,“山寨文化”广泛传播,以致成为2008年最时尚和热门的词汇,从山寨明星,到山寨春晚,再到山寨讲坛,好不热闹......

面对这种新形势,我国学术界一些人始终没有甘愿示弱,也迅速掀起“山寨学术”的新高潮,特别是在2009年可谓登峰造极。对照一下,我们就能看看明白,我们有多少是“山寨学术”:

——“山寨规则”:学术界的潜规则,如跑科研项目、搞学问、搞职称、搞学位、搞......

——“山寨论文”:最雷人山寨论文的行为是为满足发表论文要求,或为让学位(职称)论文获得通过,走山寨路线”。有的将几篇论文的前、中、后部截下来,组合在一起;有的整篇论文从网络上剪贴下来,改成自己的姓名。

——“山寨期刊”:疑似学术期刊,网上叫卖版面(大多为盗版),不审稿,只要交版面费,一切照登,只印给作者看。

——“山寨会议”:会议主题宽泛,参加者杂乱,各怀鬼胎,不涉及学术问题,不征文不审文,没有或少量学术报告,不互动不交流;官员一通讲话或请权威一个报告、照相、旅游等。

——“山寨校长”:懂权术,有级别,有人脉;不懂教育,不会教书,不懂学术,不懂学生;抄袭......

——“山寨教授”:疑似抄袭,不上课,充当老板;到处挂名,头衔多多......

——“山寨简历”:伪学历;假学历;假身份......

——“山寨学位”:在职就读,官员硕士博士,不上课,不学习......

——“山寨成果”:名词创新,拼装成果,拆分成果,抄袭成果,挂名成果,搭车成果,鼠标成果......

——“山寨评审”:请一些专家、准备好信封(里面装好人民币),按照邀请者的预料进行评审......

……

山寨文化代表着一种以调侃、戏仿、戏谑,其主流为表现形式的草根文化和娱乐精神。“山寨”战略是擦边球游击战,它行走在主流的边缘,体制的空子,与权力周旋。山寨文化来源于草根,面向草根。“山寨”展现了今日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和文化生态,再现在社会主流中处于边缘位置群体的匮乏感和向中心移动的强烈诉求。在商品领域和一些非政治化、远离意识形态、非学术的娱乐领域,山寨文化可以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过去,颠覆传统的潜规则,但在一些敏感的意识形态、学术领域,山寨须小心谨慎。娱乐明星可以被山寨,影视剧可以被山寨,甚至《百家讲坛》也可以被山寨,但山寨版的新闻联播(如地震发生的消息等)不能出现,山寨版的学术不能出现。这反映出,山寨文化不能“通吃”,其生存空间有刚性制约。

学术不是娱乐,也不能被娱乐,学术是理性、真实和严肃的,来不得半点虚伪,学术不需要“山寨”。在我国社会对各类山寨行为的无原则宽容的时代背景,我以为,我们学术界绝不允许“山寨”通吃,我们的学术不能被“山寨”。因为:

“山寨学术”蔑视学术创新、排斥原创、不尊重知识产权;

“山寨学术”失去对学术制度和范式的起码尊重,引发对科学理性的误判;

山寨学术”违背科学道德,直接引爆学术诚信危机;

 ......

“山寨学术”,乃中华民族所不容。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2814-299432.html

上一篇:解析科学网博客“意见领袖”
下一篇:对学者,你最好别理他

5 刘华杰 王桂颖 李世晋 吕喆 ffy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5: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