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杨芳草长亭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fangimr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yangfang@c-nin.com

博文

铁磁学外传—(9)国内大家知多少

已有 14262 次阅读 2010-5-31 15:43 |个人分类:铁磁学外传|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铁磁学外传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让我们再一次回头看看那些岁月长河中的身影,他们曾为中国磁学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中国磁学的发展史上应该铭记他们的名字!

       叶企孙(1898.7.16~1977.1.13) 上海人。中国卓越的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老先生在物理学上重要研究成果有两个:一是用X射线精确地测定普朗克常数h,得出当时用X射线测定h值的最高的精确度;二是开创性地研究了流体静压力对铁磁性金属的磁导率的影响,这是本世纪20年代在物质铁磁性方面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受到了世界各地科学界的重视

       他的重大贡献还在于在科学教育和科学的组织管理方面。他建立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和理学院,建设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磁学研究室。他对本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教育和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999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大会,隆重表彰研制两弹一星的功臣,23位科学家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熟悉这些科学家经历的人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了一个人,因为这23位科学家中有 9人是他的学生,有2人是他的学生的学生,还有2人的事业也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人就是叶企孙,中国科学界的元老之一。

 1924年,叶企孙先生在美国从事磁学研究并获得博士学位,开始鼓励并指导时年23岁的施汝为先生开展我国最早的现代磁学研究

      施汝为(1901.11.19~1983.1.8) 上海人,物理学家,中国近代磁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在铁磁合金和磁铁矿的磁晶各向异性、磁畴观察研究和铝镍钴系永磁合金磁性改进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大量磁学专门人才。施汝为先生于1931年在英文版的《国立清华大学科学报告》上发表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国内第一篇现代磁学研究论文氯化铬及其六水合物顺磁磁化率的测定J. W. Shih Determination of the Para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Chromic Chloride and Its Hexahydrates Sci. Reports of National Tsing Hua Univ. , 1931, A1: 83)。1930年,施先生赴美国伊利诺大学和耶鲁大学物理系分别攻读有关磁学研究的硕士和博士学位,1934年学成回国。在当时设在上海的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现代磁学研究的实验室,从事磁学研究。主要助手是他指导下时年24岁的潘孝硕先生。他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为我国磁学研究和物理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潘孝硕,中国近代磁学研究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与施汝为一起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磁学研究室。对合金、薄膜、非晶态等磁性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培养了大批磁学人才潘先生19101031日出生于浙江吴兴县。1928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进入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任助理员。最初在丁西林领导下参加南京紫金山地磁台的建台和地磁观测工作。1934年我国近代磁学研究的先驱和开拓者之一施汝为从美国回国,受聘到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开展物质磁性研究工作,潘孝硕便被调到施汝为组从事磁学研究工作。1937年他和施汝为合作发表的《各向同性铁磁体的磁性》,是潘孝硕在国内的第一篇磁学研究论文。1938年初,潘孝硕赴美留学。在美国著名磁学家F.毕特(Bit-ter)指导下攻读学位。1939年2月获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硕士学位,19432月获理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前,曾先后任麻省理工学院工业合作部研究员,哈佛大学水下声实验所研究员,新伦敦美国海军部水下声实验所研究员,从事探测潜艇的声纳装置中有关磁致伸缩超声器件的研究在美国期间,他虽作了基础性的铁-贵金属和铁-稀土金属合金的磁性、磁性合金的磁化机制、铁-镍合金的热处理、有序化和磁性,以及与超声换能器有关的磁致伸缩材料等研究,但他的大部分研究工作是和施汝为共同建设我国第一个从事基础磁学和磁性材料研究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磁学室的过程中进行的,研究的内容遍及磁学各个领域。1946年回国,先后任南开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和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1950年夏调到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南京分部)任研究员,再次与施汝为一起从事并发展了磁学研究工作。而后,随着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合并,迁到北京。在以后的30多年里,他一直从事磁学研究,并在大部分时间里担任磁学研究室的领导,对开展我国磁学和磁性材料的研究、指导大学的磁学教学和磁学人才的培养,以及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5年后,潘孝硕同施汝为提出开展铁氧体磁性材料及高频磁性和铁磁共振的研究。在1956年制定十二年发展科学技术远景规划期间,他参加了关于全国磁学规划的讨论。规划涉及到微波、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中的磁性材料。1956年后,施汝为担任物理研究所所长后,磁学室的领导工作就主要落到潘孝硕身上

        潘孝硕很重视与有关单位的协作和磁学的学术活动。他和国内很多单位如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学技术大学(前北京钢铁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沈阳金属研究所、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兰州大学等都有过长期良好的合作共事关系。他积极参与学会工作和全国性及国际性的磁学会议,推动我国磁学的学术交流,重视学术水平的提高。他和施汝为高瞻远瞩,积极争取选派留学生到国外留学,加快培养人才,支持和推荐研究人员到国外访问和做一段研究工作,学习国外经验;不断邀请外国著名科学家来所访问,请他们讲学或工作,以便更多的人在接触中学到新东西。在创建和发展我国磁学和磁性材料研究事业中,留下了可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为国家培养了几代科研和教学人才。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值得尊敬和学习的科学家的形象,潘孝硕不愧为我国磁学界的一代宗师。

       1956年,37岁的李荫远先生从美国回国,作为高级研究员参加了物理所磁研究工作。李荫远先生是国际上最早利用中子散射研究磁性的科学家之一1950年做出了反铁磁性相变的近似理论、根据超交换作用探讨了好几类过渡族元素氧化物晶体的反铁磁或亚铁磁结构。他与李国栋合作对铁氧体进行全面调研,合作写出铁氧体物理学讲义,1962年将讲义整理后由科学出版社发行《铁氧体物理学》一书。他对物理所磁学室的磁性理论研究工作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80李荫远先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他不强求热衷于理论物理的蒲富恪做磁学实验,而是将他送到前苏联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师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S.V.Tyablikov。后来蒲富恪终于因磁性理论研究的成果而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2年和1963年,潘孝硕先生招收了物理所磁学实验室最早的研究生王鼎盛林泉。王鼎盛长期从事薄膜磁性的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6348-14日,施汝为先生和山东大学的郭贻诚先生等发起并以中国电子学会和物理学会的名义组织了第一届全国磁学和磁性材料会议,共有研究单位、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的65个单位114位代表参加,报告了85篇论文,包括永磁、软磁、金属磁性、铁氧体磁性、矩磁、磁性薄膜、微波器件、微波测量等方面。由此成为惯例,全国磁学和磁性材料会议由多个学会定期联合召开至今。

        郭贻诚,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家。我国磁学和磁性材料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190610月出生在北京一个教师家庭。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5年预科毕业,入本科物理系。1936年他获得公费去美国留学,已到而立之年的郭贻诚决心走科学救国”的道路。这一年9月,他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在这里,他一方面继续学习理论知识,一方面跟随C.D.安德森(Anderson)教授进行宇宙线研究。在微磁化理论、磁性薄膜和非晶态磁性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重要成果。创办山东大学磁学专业并建立了磁学实验室。1939年,郭贻诚以优秀的学习成绩和出色的研究结果在该校获得了博士学位。抗战胜利后,他回到青岛山东大学任物理系教授,1948年被任命为物理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任命为山东大学理学院院长,1952年被任命为山东大学副教务长。1955年以后郭贻诚主要从事磁学专业的教学工作。他在博采各国教材之长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及自己的研究结果,编著出版了专著《铁磁学》,这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铁磁学的基础理论、实验结果及发展趋势,是我国第一部铁磁学专著,也是我国高等院校磁学专业正式出版的第一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长期为我国各高等院校作为教材沿用至今。美国磁学专家R.F.司徒勋(Soohoo)和日本磁学专家近角聪信都对这本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他还编写了《磁性材料物理》讲义。在这本讲义中,他避免应用复杂的数学推导,但把主要原理依然讲得清清楚楚。 1929年郭贻诚从事大学教育起,执教50余年,为我国培养了几代物理学人才。 在他的领导下,山东大学建起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磁学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在我国的磁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期间,他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物理学科技人才。特别是他从事磁学教学以后,他培养的磁学专业人员更是遍布全国。  

       1984年,他在对非晶态磁性进行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与王震西共同主编出版了《非晶态物理学》,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非晶态物理的专著。在这本书中,他与潘孝硕共同撰写了 非晶态磁性 一章。在长期的学术交流和交往中,郭贻诚和我国磁学界的施汝为、潘孝硕、戴礼智结为挚友。他们亲密无间的合作精神,为我国磁学界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戴礼智,磁学家,冶金学家。1907221日出生于四川万县一个电报局职员家庭。祖籍湖北省黄陂县。他在中央大学,先期主修化学,后改修物理。物理课由著名的物理学家吴有训、方光圻、查谦等教授任教;电磁学由倪尚达教授担任。倪教授力主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及制作仪器,并经常对戴礼智说:没有磁钢,我国的电器与电机制造业就无法发展。这是戴礼智日后从事磁性材料研究的直接原因。1932年戴礼智大学毕业后,曾短时间在长沙私立岳云中学任物理课教员。不久,被中央大学聘为物理系助教,其间,他专程拜访了刚从美国留学回到上海的施汝为教授,了解国外磁学发展动向。后由在燕京大学任教的班威廉(William Band)教授向英国伦敦大学贝茨(L.F.Bates)教授推荐,1934年戴礼智考取了教育部留英公费生。同年,进入英国伦敦大学物理系学习。自1934年至1937年,他在著名磁学家贝茨教授指导下,获得了博士学位。戴礼智遵从导师意见,进入德国亚琛工科大学学习冶金理论,同时进行低碳钢深冲性能及汽车、锅炉用钢的研究。他并得到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资助,得以到荷兰、卢森堡、丹麦和瑞典等国考察钢铁工业。1939年戴礼智回到祖国,到重庆参加兵工署材料试验处工作。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山城重庆的生活与工作条件均差,而他的热情很高,率先成功地研制了钨钢永磁材料。19461947年他到南京,在资源委员会钢铁管理处工作,工作之余,编写并出版了《磁性材料》一书。经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J.Needham)的介绍,他于19481949年到美国卡内基学院从事磁性材料研究,利用X射线分析方法研究软磁合金磁场热处理后的结构变化。1949年他怀着报效祖国的赤诚,再次从国外归来,负责筹建上海矿冶局试验室(即上海钢铁研究所的前身)。该试验室成立后,为当时上海和华东地区的冶金企业解决了生产中出现的许多技术问题,对上海和华东地区的冶金企业恢复生产及提高产品质量,起到了一定作用。1953年他出任重工业部钢铁工业试验研究所(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前身)副所长。他还亲自参加与主持冷轧硅钢片等有关金属磁性材料的研究课题。他对该室磁转矩和X射线衍射等实验技术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他首次发现含铋、铜的汞合金具有顺磁性。他研制开发的钨钢永磁材料,填补了我国空白。他所从事的工业纯铁、镍铁、硅铁的织构研究的含铌、铝等元素的硬坡莫合金以及含铽钐元素的稀土元素的稀土化合物磁性等项课题,具有国内先进水平。近年戴礼智还致力于磁学历史研究。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戴礼智是国内享有盛名的磁学专家之一,他也是学术团体的热心参加者。1932年,经施汝为、赵忠尧介绍加入中国物理学会,成为早期会员。在长达60年的工作中,戴礼智直接、间接地培养了众多的冶金人才,特别是金属磁性材料的开发与研究人才。

章综著名晶体学家、磁学家。1929516日生宜兴宜城镇人。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48年在重庆南开中学完成学业。并于1948年入中央大学(后更名为南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学习1952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52年至今一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58年以前用X射线粉末衍射为主的方法研究了AlCuNi三元合金系的部分相图,解决了其中τ相的结构变迁问题。60年代先后在苏联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和物理所从事软磁铁氧体的研究。70年代曾完成几项特殊用途的小型磁介质接收天线的任务等工作。80年代主要从事科研管理工作,同时担任中法合作在我国建造三台中子散射谱仪的中方负责人。近几年主要开展用中子散射研究凝聚体以及材料结构和磁性、电性等研究工作

       杨应昌1934年生,北京市人。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家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留校任教至今。期间曾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路易.奈尔实验室和美国密苏里-罗拉大学材料研究中心工作。杨应昌研究物质的磁性,研究宏观磁性与微观结构的联系,以基础研究为先导,结合我国资源特点,在探索新相,发现新效应,开发新型稀土磁性材料方面取得一系列在国际上领先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事物质磁性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首次合成具有ThMn12 型结构富铁的新相并通过中子衍射研究明确了该结构的特点与形成条件。最早研制成功多元Nd2 (FeAlCo)14 B型磁体,可同时提高磁体的矫顽力和居里温度。发现了 Nd-Fe-N系和 Pr-Fe-N系新型永磁材料并首先确定了多种不同类型稀土氮化物的晶体结构,阐明了在稀土-铁金属间化合物中的间隙原子效应。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都有为19361016日生于浙江杭州市。19577月毕业于南大学物理系200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长期从事磁学和磁性材料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开展了磁性、磁输运性质与材料组成、微结构关系的研究。研究了锰钙钛矿化合物的大磁熵变效应以及锰钙钛矿化合物小颗粒体系中的隧道型磁电阻效应;研究了磁性纳米微粒的小尺寸效应与表面效应,以及颗粒膜的巨磁电阻效应、磁光效应、反常霍尔效应与微结构的依赖性等。目前重点研究纳米材料的磁性以及与自旋相关的输运性质此外,80年代以Fe57作探针用Mossbauer效应研究了高温超导体中的磁有序,发现超导性与磁有序共存的现象并对YBCO高温超导材料进行了3d元素的代换为超导机制的探索提供实验依据

   王震西194293日出生,江苏海门人。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磁性及非晶态材料专家,长期从事磁性非晶态材料的研究及应用推广。197310月~197510月,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奈尔磁学实验室做访问学者。1983年,王震西集多年从事非晶态稀土磁性研究的经验,带领物理所磁学室与电子所有关同志合作,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块磁能积达到38兆高奥的低纯度钕铁硼磁体。1985年,在周光召院长的创导和支持下,王震西负责组建北京三环新材料高科技公司。与姚宇良等在宁波建立了我国第一条钕铁硼工业生产线。三环公司于2000年成为上市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球前三、中国最大的稀土永磁企业。 

       现在的磁学舞台上,活跃着一大批专家学者们。像西工大的傅恒院士;科大的侯建国院士;北科大的周寿增;山大的梅良模;吉大的金汉民;兰大的李发伸;物理所的詹文山,沈宝根,成昭华,吴光恒;金属所的张志东;钢院的周少雄,李卫;复旦的金晓锋;桂林工学院的钟夏平等等。由于所知有限,欢迎大家提供建议,我可以继续补充。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3561-330610.html

上一篇:闲言碎语之今生和来世
下一篇:博文如何具有可读性?

12 刘俊明 武夷山 罗会仟 钟炳 陈国文 吉宗祥 盖鑫磊 金小伟 陈湘明 张旭 丛远新 bridgeneer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