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应鼓励图书馆员做科研

已有 4741 次阅读 2018-1-5 09:50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图书馆员, 科研

   圕人堂QQ群中,有青年馆员提及其所在馆馆长积极呼吁馆员申报科研项目,支持馆员做科研,同时批评“馆长经常有不切实际的想法”。我表达了一己之见。“但鼓励馆员做科研,这个想法很实际。鼓励馆员做科研,还要从鼓励馆员读图情专业期刊、读《图书馆报》做起,鼓励馆员参加会议(业务交流、学术交流均可),鼓励馆员‘学以致用’。许多馆提过‘服务立馆、科研强馆’口号,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有成员批评外行馆长,不得要领。我觉得,外行馆长,更多的是一种制度安排,多年来,早已成常态。尽可能是经历一段时间磨合之后,“劲往一处使”。有成员表达“我们学校图书馆几乎没人搞科研”,我对该成员所在馆略有了解,我认为,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因为馆员队伍年龄结构失衡。许多高校馆存在“减员增效”的现实问题,比如有的馆,几乎没有35周岁以下的,平均年龄接近50岁,这很可能会动力不足。

   有成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果图书馆里有不同的声音,说每天工作和服务不积极,天天写论文;或者说你写的论文对图书馆的具体工作能有什么用?这就不是理念问题,是态度问题了。服务立馆,科研强馆这句话太精辟了。服务意识,服务能力,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我只是揭示一个图书馆行业的一个现象。”《人文杂志》社副主编秦开凤认为“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被学历学位、职称职位等利益获取因素所捆绑、扭曲,学术生态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部分期刊在选稿编稿用稿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良倾向,把‘学术规范’推向极端,一切以西方标准为标准,热衷于用中国案例‘证明’西方理论,‘言必称希腊’,有的还以晦涩难懂的‘西式’语言为时尚,甚至有的论文形式结构上也以‘洋八股’(问题、理论、假设、数据、测量、方法、发现和结论八个部分组成的文章结构)为‘学术规范’,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包括一些社会科学领域的文章摒弃思想性而以建构精致的数学模型为目标,等等。”图情领域学术期刊,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也同样存在“一些不良倾向”。

   有党校馆的青年馆员同行,科研热情高涨,希望我能提供些参考意见。我自身充其量只是一个“行者”,分享了自己一些零碎的感悟。需要尽可能地扬长避短。做科学研究需要跳出小圈子。视域需要放宽,不能局限在党校图书馆。科研成果,终究是需要发表平台的。党校图书馆毕竟有其特殊性。当前的图情期刊,有党校系统办的吗?这也是值得考虑的。因此要跳出自己的圈子,探究更多可能性。如果局限在党校图书馆系统内,就算数据翔实,能解决多少问题?有期刊愿意发表吗?这也是问题。可以立足实际,但不能过于纠结,过于局限。眼下即便是“高校馆为例”这种类型的文章也很难发了,除非是几个牛馆。还是需要多读多想,找寻适合自己的路子。讲政治高度思考一些理论问题也是可以的。找到结合点,同样可以出彩。看看人家怎么写、怎么做,自己会有所收获的。练基本功很重要。做笔记或写读书笔记很重要,更高的层次是有自己的述评。坚持一段时间,会有收获的。

   北京大学明确提出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是一流大学学科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员是一支重要的队伍。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我留意了数所高校的表现,他们多成立了专门的学科评价与分析中心,我认为图书馆员发挥了积极作用。1998年之后,“学科服务”是许多高校图书馆探索与实践的重点。学科服务是以用户为核心,主体通过学科馆员,依托图书馆和公共信息资源,面向所在机构和用户,建立基于科研与教学、多方协同 、面向一线用户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和服务机制,向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知识化的服务,提升用户的信息能力,为教学科研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与支撑。如果图书馆员不积极开展科研,恐怕很难懂科研,也很难切实做好科研与教学服务。

   应鼓励图书馆员做科研,主语是谁?是图书馆馆领导,是用户,也是图书馆员自己……,是所有图书馆利益相关者。现实确实有种种无奈,但仍需一批人知难而行,迎难而上。

延伸阅读:

王启云.关于图书馆员科研价值观的思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070197.html

王启云.闲话图书馆员科研.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013534.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3646-1093200.html

上一篇:图书馆资源与服务能统一安全认证吗?
下一篇:​圕人堂周讯(总第191期 20180105)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