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要不要拯救图书馆员?

已有 2297 次阅读 2019-7-23 16:12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图书馆, 图书馆员, 图书馆学

   图谋微信朋友圈分享《2030年第一个消失的职业是图书馆员?》(https://mp.weixin.qq.com/s/kKGvv1eDKMFGVTyMgdDYUA)之后,引起了小讨论,稍微梳理作为“引子”。

H老师:学校给我们馆只有十个编制,其余是聘员。

图谋:形势较为严峻。好些高校馆是自然减员(只退不进),人员缩减厉害。图书馆这行的前景,随着职业能力的进一步弱化,不甚乐观。对于个体高校馆,有的已经是0在编在岗,未来也许会有更多趋于0。[尴尬]

L老师:服务上和资源上,图书馆是否可以还有竞争力,这样可以有一定前景。

H老师:不必拯救图书馆员,机器人肯定会代替图书馆员。目前看来,除了采购这一块,其他都可由机器人代替。我们正联合公司十图书馆,开发图书馆大数据平台。图书馆数据才是我们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X老师:那时候我退休了,自然消失[偷笑]

   H老师所在图书馆,我有粗略了解。据该馆网站(数据截至2018年12月),3个校区共3处馆舍(总建筑面积3.89万平方米),纸质馆藏195.3万册,“现有正式工作人员43人,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11人。博士1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12人。  面对“只有十个编制,其余是聘员”的大变革,图谋的疑问是?这能行吗?编制给谁不给谁?聘员制人员待遇与带编制人员,待遇方面相差大吗?聘员制人员(许多高校形式多样),图书馆职业归属感如何?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如何?……(7月24日,H老师补充信息: 自然减员到10个编制,其余用聘员补充。不是只有10个人。往后,一线服务模式是少数几个专业人员带领聘员。该馆肯定走这种模式。该校的编制绝大部分给了教师。行政与教辅采取少数专业人员十聘员形式。目前,这种运行模式已有3年多,状况良好。 )

   图谋对机器人代替图书馆员说,持保守态度。机器人让人类生活更美好,机器人为人所用,机器人应是辅助作用,而不是代替作用。这个度要把握好,否则,人类干什么呢?如果啥活都机器人干了,人类都下岗了,或许并不是好事。不过,机器人确实很厉害,图谋参观过一个国际物流公司,该公司的集装箱搬运装卸等活由机器人干,8个人进行操控与核验,精准、高效,我不知道他们节省了多少劳动力,或者说相当于让多少人搬运工人下岗了。

   图书馆这行,理论上似乎确实可以搞全球图书馆,毕竟同住地球村,共知共建共享就好了。然后,实际上,存在种种“数字鸿沟”,更多的场合是“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冷暖自知”。

   当前图书馆业界存在重重迷惑,图书馆学界亦存在层层疑云。7月15日读肖鹏《面向2050: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核心知识与发展路向》(https://mp.weixin.qq.com/s/AcDGNPMtraOm9GzH1am4Qg),我写过一段感言:“我是觉得,我们这个学科领域,不乏真知灼见,但缺乏共识。有些争议,是需要搁置的,以大局为重,更好的谋划未来。一级学科更名问题,讲了很多年,原本有些问题已经理得比较清晰,后来,感觉是越来越迷糊了。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向心力与凝聚力导致。当前问题确实是不少。种种原因,有的人选择是回避或逃避。肖鹏的以机构为中心去构建和规划学科发展观点,个人是非常赞同的。需要把根留住。这些年大智移云催生了许多美丽的肥皂泡,带来了许多美的瞬间,但终究是亦真亦幻,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有老师调侃说到2030年就退休了,其实图谋也差不多该退休了,大可不必为“拯救图书馆员”操心。然而,图谋似乎心有不甘,因为数十年如一日“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徒劳无功,这将会是何等的沮丧?图谋的态度是,余生仍须为“拯救图书馆员”尽份绵薄之力,不仅如此,期待更多人伸出援手。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报刊等文献信息资料和为读者提供文献使用及参考咨询服务的文献信息机构,也是为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图书馆员则是“受过图书馆业务培训并专门从事图书馆业务工作的人员。”,只要图书馆在,希望图书馆员还在或让他在。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3646-1190800.html

上一篇:2030年第一个消失的职业是图书馆员?
下一篇:数字图书馆研究范畴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