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季羡林学术打假观后

已有 3690 次阅读 2012-2-7 16:58 |个人分类:学海泛舟|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季羡林, 丁福保

    据季羡林《真话能走多远》(新星出版社,2008.5)一书中《翻译的猫腻》(p132-137)一文:“我前面说过,有的译者没有勇气把著者一笔抹杀。但这里正像别处也并不缺少有勇气的人。有一位姓丁双名福保的大学者‘著’了一部几十册厚的佛学字典。我们一看就知道这里面有问题,因为这种工作需要多年的搜集和研究。我们从来没听说中国有这样一位专家,现在却凭空掉出了这样一部大著,不由人不怀疑。书的序里提到日本织田得能的佛教大词典,我们拿来一对,才知道原来就是这部书的翻译。但丁先生绝对否认是‘译’ ,只承认是‘著’,因为他添了些新东西进去。我又有点糊涂起来。译一部几百万字的大著只要增加十个字八个字的新材料就可以把这部书据为己有,恐怕世界上每个人都要来译书了。但丁先生的大‘著’并非毫无可取,里面插入许多丁先生的玉照,例如研究生理时代之丁福保,研究医学时代之丁福保,也颇琳琅满目。丁先生的尊容也还过得去,虽然比畹华博士还差一筹。但我终于恍然大悟。以前有的人想把自己的玉照登在报纸上,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给兜安氏大药房写信,当然附上玉照,信里说吃了某某药,自己的某某病已经好了,特此致谢。于是隔了不久,自己的尊容就可以同名人一样出现在报纸上,虽然地方不大对,也顾不了那样许多了。现在丁先生又发明了一个方法,使以后想出名的人再也不必冒充自己有梅毒或瘾君子写信给大药房了。真是功德莫大。我们能不佩服丁先生的发明能力么?”,“我上面说的丁福保的字典,一位现在剑桥大学任教授的德国汉学家就同日文原文对照过,他把结果告诉了我,弄得我面红耳赤半天说不上话来。在外国这是法律问题。倘若一个人在自己的博士论文里偷了人家的东西而不声明,以后发现了,立刻取消博士头衔,我希望中国的法律也会来制裁这一群‘英雄’!”另,据介绍“《真话能走多远》披露了季老一生中最为珍视的人和事,烟尘里曾忘怀的惨与痛。”
    笔者读到以上文字之后,颇为惊诧。印象中,季羡林先生的文字,提及一些“负面”人物或负面信息涉及的人物时,大都是隐去真名。如此指名道姓、直言不讳鲜见,如此言辞犀利、义愤填膺更为罕见。可以感受到季先生对“学术不端”恨之入骨。“大学者”丁双福先生何许人也?竟敢如此“胆大妄为”,将“一部几十册厚的佛学字典”窃为己有?如果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那属于学界重大学术不端案例!
    笔者通过搜索引擎及读秀、中国知网等网络数据库进行了粗略检索,并初步浏览了有关文献。关于丁福保先生的信息相当多,基本皆为正面信息。综合印象是,丁福保(1874~1952)为近代藏书家、书目专家,《佛学大辞典》是其代表作。据百科全书式学者丁福保(
http://www.xinhuanet.com/wx/wxcf/mh56.htm):“特别是《佛学大辞典》为我国佛教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大辞典。丁福保自1912年起即开始收集资料,经过八年时间,翻阅了大量的佛经,并参考了日本学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于1919年方始完成,1922年正式出版。这部大辞典共收条目三万多条,360万多字,内容包括佛教各种专门名词、术语、典故、典籍、专著、名僧、史迹等等。对每条辞目首先注明其词性,如物名、地名、人名、术语、杂语、譬喻、故事、仪式、图像等,然后解释其辞义,说明其出处,凡一辞多义者,则依次列出,有的还进行了考证。对于译进的重要专门名词、术语、人名、佛典等,则均注明梵文和巴利文,以利读者检阅原书。全书还列有详细的辞条索引,以便读者检索。这部辞典出版后,很受欢迎。 ”类似的评价不止一处有。比如张和增《丁福保与<佛学大辞典>》(法音,2002(8):28-29),我特意下载了全文进行浏览,该文第一句话是“近现代中国佛教史上出了一位佛学奇才,他就是《佛学大辞典》的编纂者、无锡人丁福保先生。”读秀的图书搜索,关于《佛学大辞典》的署名未发现有“著”,而是称其为“编者”或“编纂者”。
    季先生的打假文字,有数篇网络文献提及。比如梅衣《丁福保的<佛学大辞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f10a1501000bgj.html),“想来季先生治学严谨,不至于打诳语,可还是觉得好奇,找出《佛学大辞典》的资料看过,丁福保俨然一个治学有方的学者形象,并看不出有什么异样。不由哑然失笑,想这其中的关节岂是我等俗人能够辨明的?”。又如颦儿 《读季羡林(四)》(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392d3701011k0k.html)“先生颇具幽默的揶揄的口吻道出了这些猫腻,似我等小人物,怎么会知道那些大学者们,会用如此手法,如此猫腻呢?”。以上两位作者均采信了季先生的结论。
    季先生对丁福保和他的《佛学大辞典》,几乎进行了全盘否定和毫不留情的讽刺。是众人皆醉,季先生独醒么?笔者存疑。丁先生1922年出版《佛学大辞典》,时年48岁,此后进行了多次重印,到1939年先后印过4次,1984年重新影印出版。(读秀信息为:“作者:丁福保编纂  页数:1502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4”。民国时期的版本没有,1984年之后又有上海医学局、上海书店等出版社出版。) 季先生何时写作《翻译的猫腻》不清楚,2008年出版《真话能走多远》,其实97岁,已经是誉满学林的国学大师。丁先生比季先生长37岁,算是季先生的前辈了,按常理,季先生没必要和丁先生过不去。
    个人的臆断为,丁先生的署名确实存在瑕疵,原本是编或编纂,出版时却没有编或编纂字样,而且“编纂”中有很大篇幅为“编译”,没有很好的区分“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前人或他人的”,但如果全盘否定丁先生,也许属于矫枉过正。实际情形如何,田富强、池芳春评述为“对于陈年往事,名利场中人懒得细究。”(
http://www.ce.cn/cysc/agriculture/snlt/200701/29/t20070129_10245037.shtml),个人认为,值得后人“实事求是”深究一下。
    给我的启示:其一、作为学者需要如实署名。倘若“代表作”授人以柄,甚至全盘否定,后果实在是严重。其二、学术批评措辞需要慎之又慎,尽可能避免人身攻击。其三、学术打假任重而道远,需要打的稳、打的准、打的狠,切忌乱打一气。
    囿于学识,本文不当之处,敬请学者先进不吝教正。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3646-535115.html

上一篇:科研与生活
下一篇:《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再版说明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6 12: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