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常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osismine 40岁,追求卓越,却走进平常

博文

与李维老师商榷:

已有 4303 次阅读 2009-12-16 10:51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昨天晚上看到科学网首页上推荐了一篇以骂为题名的博客,顺着进去,就读到李维老师的大作,当时就批判地想了想,今天早上一看,叫好之声连绵不绝,尽管休博已久,还是忍不住想把我所想的东西在这里亮一亮。不当之处,请老师和各位大家指正:

一,基于简单的数学做出来的东西,就丢人显眼吗?

 

我不以为然。小学算术是很容易,但谁敢说小学算术是错的?我想基于1+1的基础上的推论,如果其中的推理演算正确,谁敢说其结论是错误的?陈景润穷其一生,不就是为了证明某个定理在1+1的基础上成立吗?中国的科研一直缺乏公理化的推演体系,而公理就是基于简单的无可挑剔的共识,是不证自明的原理,基于其上的定理才可以站得住脚。而复杂的东西如果缺乏这一简单的公理,就很难说服人。相反,基于简单的公理基础的说理才是有力的,是令人信服的。放在另外一个星球都都可以被人认识的公理,和基于这种公理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你能驳倒吗?而我国向来一朝天子一朝臣,领导一换,下面的很多东西都换,你觉得可信吗?刚来上海时学习了陈良宇的什么廉政建设,后来又隆重迎接教育部的评估,结果,陈良宇腐败落马,教育评估成了洲际导弹,你觉得这些东西可信吗?缺乏简单的公理化体系,才是这一切悲剧的根源,所以,简单就丢人显眼正确吗?我们不应该是退一万步承认,而应该前进一万步去承认!我是主修科学计量学的,是在文献计量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所以,对老师所说的退一万步来承认我们的方法,很不赞同!当然,绝对指标是整数,而相对指标客观上就很难是整数,小数点后取多少位看能否区别,不见得位数越高就越精确。老师这个建议是合理的。

 

第二,我国高校效益有差异 整体效益世界领先结论有误吗?

李老师的类比不可谓不生动,但似乎并不能直接证明这个结论错误。李老师的类比可以证明我国教育存在不平等现象,而且,这一现象极端不合理。这一点印证了原文中"我国高校效益有差异“的结论,原结论并没有说我国高校效益有差异这一事实可以忽略,也没有说这一现象很合理,作者只是描述了一种现状,我认为没有错误。如果在计算整体效益时即包括效益好的学校,也包括效益不好的学校,还能得出整体效益世界领先的结论,这个结论就是正确的,如果他们只选好的学校做样本,作平均,然后乘以整个国家的学校数的话,那么他们的结论是错误的。

 

第三,作为一个政府官员该做什么?

李老师在文中说:作为一个政府官员,如果真是要尽职责,需要考虑的是"何德何能“可以使中国在制造业获得单位GDP的能耗不如洋人,反而可以在高校效益上”世界领先“呢?李老师在这里用的政府官员是不是犯了一个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呢?把政府官员这一泛称概念用于特指中央教育研究院的政府官员了呢?泛称的政府官员是要考虑为什么中国在制造业取得单位GDP的能耗不如洋人,而不是特指的中央教育研究院的官员,中央教育研究院的政府官员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而不是制造业,所以,这里有个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用泛称概念代替了特称概念。用三段论在演示一下就是:政府官员应该要考虑为什么中国在制造业获得单位GDP的能量消耗不如洋人,中央教育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是政府官员,所以,他们应该考虑为什么中国在制造业获得单位GDP的能量消耗不如洋人,如果这句话中的两个政府官员是等同概念,逻辑上讲是非常有力的,但如果不是等同的,就犯了一个概念不周延的错误。如果第一个政府官员前面加一个所有的政府官员,三段论就成立了,但所有的政府官员都应该要考虑为什么中国在制造业获得单位GDP的能耗不如洋人,这个前提正确吗?主管洪涝灾害的官员也去考虑为什么中国在制造业获得单位GDP的能耗不如洋人,那么我们就任由劳苦大众在洪水中淹没?

当然老师这里也许隐含着一个意思是制造业可以用投入产出来分析的,而教育业则不可以。是,用投入产出来分析制造业的效益由来已久,也有具体的实物可以用来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但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制造业吗?制造业一开始就有投入产出分析吗?是不是后来因为需要提高效益才有人第一次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日渐应用起来?高校是知识生产机构,比较抽象而已,要提高效益,怎么就不能进行投入产出分析?至于方式方法,我们可以基于一种公理,用合乎逻辑的规则进行推演,抽象的东西也有道可循啊。

也有一个可能,李老师认为,教育界没有培养出能使生产单位GDP的能源能耗低于洋人的专业人才,是教育界的无能的一个证明,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不只是教育界的事情,其他相关部门也要打上三十大板。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5715-279010.html

上一篇:正本清源:我们以何种姿态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
下一篇:新年:除旧迎新

11 赵星 刘全慧 梁进 刘进平 陈绥阳 刘立 吕喆 苗元华 李学宽 yinglu hangzhou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5: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