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剑录——品评人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injianlu 仙鹤已随白云逝,只留明月照清心。

博文

国内高校两种混世的方法

已有 6811 次阅读 2013-9-3 23:26 |个人分类:科研随笔|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科研, SCI, 方法, 混法

一种是从本科毕设开始就选定了一个方向就一直不变的,比如:


硕士题目:XX磁流变悬架振动控制算法与实车试验研究;
博士题目:基于磁流变液悬置的XXX隔振方法与试验研究;
毕业后申请自科的青年基金题目:基于磁流变技术的XXXX隔振器参数优化与控制。
这种类型一直瞄准一个方向,可以研究得较深入,如果这个方向又比较好发论文的话,那就能在高校里混得如鱼得水、风生水起了。

而另一种,没有固定的方向和课题,也许这个专业整体都不好找容易发SCI的方向。比如研究算法的,这类人就成天跟踪国外的最新算法和方向,最好是当时还只在国际会议上出现过的那种,在国内最先引进,成了国内的“前几人”。科学网认识的一个朋友,他的博士论文分成前后两部分,很脱节。因为他博士论文的写法就是找了两个最外最新的算法,发了几篇SCI,凑成了一篇大论文。所以博士论文给人的感觉是松散型的,缺乏一个中心。他今年申请的青年基金又是这种类型,我在CNKI上搜了一下,国内目前仅两三篇论文。在ISI上搜索,国际会议+期刊文章总共才10篇,最早的论文都才2008年(国际会议)。我和他聊天,感觉他没有固定的方向和课题,时时都在跟踪国外的最新进展。但他这样也发了不少SCI,且今年申请到青年基金了。因此这也是在国内高校的一种混世方法。最近听到这个朋友说他申请到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了,我看了一下,还是采用同样的方法弄出来的。即,仍然跟踪国外最新算法。虽然他研究过很多种算法,但是他却没有把任何一种算法是真正吃透了的!比如用人工免疫算法能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适合解决哪些领域的问题、怎么运用这些算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他就没有一个是能真正弄清楚的。


国内高校什么都不看,只喜欢看检索,甚至相互攀比影响因子,搞得大家就研究如何能发SCI,EI都已经被鄙视了。这就如同高考一样,你只看分数,那么我就研究如何做题解题、如何应付考试、如何拿高分等。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5974-722120.html

上一篇:衙役摔婴记
下一篇:今天去某招聘会打酱油了

15 杨正瓴 李本先 李宇斌 逄焕东 强涛 化柏林 徐传胜 杨肖 徐明昆 杨顺楷 赵序茅 尧中华 徐耀 xuqingzheng laoyipiao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