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叟王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铮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华东师大、中国科大教授

博文

关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推进的意见

已有 3596 次阅读 2007-11-24 08:38 |个人分类:中国发展问题|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中国发展问题

这是王铮给有关部门的一点看法:

高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同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又推动了科学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高技术产业是各个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提升,高技术产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九五”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上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19952002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工业总产值年递增20.47%,约是同期全部制造业平均水平的2倍。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及GDP的比重逐年上升。 “十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高技术产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际高技术制造业加速向国内转移,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有所增强。在区域层面上高技术产业形成下列特点,高技术产业区域聚集进一步加快,其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大区域的高技术产业规模占全国的比重达到80%以上,主要中心城市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区,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微电子、光电子、软件等产业基地正在一些主要城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高技术产业的重要聚集地。下一步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区域战略如何发展?特别是如何梯度推进使得全国高技术产业形成有序分工体系,这就成为了一个主要的区域战略问题。在这个情况下,我国许多学者就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主流的是按照我国1985年的产业发展的成功模式实行梯度转移(刘茂松,2001,姜晓黎,2004),而魏守华,王辑慈(2004)则提出实行产业集群。这些战略思想有成功也有不足,因此,对于这个问题,王铮在给国家发改委的报告中提出了以区域专业化为导向和产业发展的产业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基础的区域高技术梯度带控制战略。中国东部专业化水平最高,而且它的专业化建立在具有高R&D水平的新经济特点的产业结构基础上的,它适合发展纯高新技术的产业,可以建设成为中国高新技术的研发枢纽,除了枢纽城市,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技术发展路线是技术引进型,引进可能是国内的,更多可能是国外的,作为全球高技术产业转移的一部分。中部地区应该承接东部地区发展高技术产业形成的产业空缺,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引进东部的先进技术,利用本地的便利交通与通讯条件,在本地产业发展基础上走传统产业与高技术结合的道路。西部地区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利用传统工业优势,依赖本地资源条件,发挥本地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发展基础设备制造方面的高技术产业。

现在看来,王铮等(2004)提出的战略并不完善。实际上梯度推进战略是一种常见的空间经济战略。由于高技术产业的特殊性,一般的区域梯度推进战略不一定适合与高技术产业的区域梯度推进战略,因此我们需要认识高技术产业的特殊性,以准确确定高技术产业的区域梯度推进战略。

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第一特征是产业的聚集性(王铮,李刚强,2007,王铮,毛可晶,2005),这种聚集性导致高技术产业不可能形成大规模的连续的产业梯度带,因此高技术产业只可能以集群形式发展。王铮,赵晶媛,刘筱(2005)论证了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空间形式是科技园-边缘城市-产业带-辐射,辐射是远距离的,因此这种梯度推进可能具有某些复杂性,需要在某些区域建立产业创新枢纽(王铮,杨念,2007),而不是普遍的功能区划分。首先梯度推进战略,主要的应该是建立产业有产业创新枢纽支撑的梯度带。

高技术产业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专业化和产业集成性,专业化要求形成区域分工,产业集成性要求有确定的供应链环境。因此高技术产业梯度推进的模式应该是基于专业化分工的(王铮,何琼,2007)。而且由于高技术产业的集成性和特殊的产业区位(王铮,毛可晶,2005)高技术产业产业带只能是混合体体系的,例如在东部地区,上海的高技术产业发展选择就不可如宁波,它们相互之间可能形成一个有供应链关系的产业体系,而不是相似产业。我们的早期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适合率先成为我国高技术研发和先进制造基地,而同为东部地区的,珠江三角洲要努力成为高水平的全球高技术产品制造基地。在后者,研发的要求被削弱了,而成都-重庆地区可能要突破梯度的单调性,率先发展。

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第三个特点是,高技术产业发展依赖与信息化(王铮,李刚强,2007),但是信息化可能导致区域的负溢出(DingHaynes 2005,滕丽,王铮,2006)。因此高技术产业梯度推进需要与信息化配合,也需要注意区域的平衡发展,目前要注意与“四大功能区”协调。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新的研究。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11-11516.html

上一篇:空间经济学概念:聚集、集聚及其他
下一篇:读丁文江诗《竹》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5: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