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叟王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铮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华东师大、中国科大教授

博文

师范大学是该“摘帽”了 精选

已有 8880 次阅读 2009-5-7 08:58 |个人分类:中国发展问题|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师范大学, 巴黎高师

 

最近科学网议论起了师范大学的问题,李院士以黄老邪身份为师范大学说了不少的话。作为一个师范大学出身的人,我也想说说心里的感受。

作为一个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在长期以来我感受到了种种歧视,对我个人的、对集体的。不是师范大学毕业的,感受不到那么痛楚。现在我也老了,出门打个的,司机问我:“大爷,退了吗?”我说:“快了!”我快了,可是还有许多学生走不出“原罪”的诅咒。因为是师范生,他们在就业、晋级、提拔、男性找对象方面都会感到歧视。

师范大学或者师范学校的兴起,开始是清末民初,那时候需要传播新文化的人。师范生就业很容易。1949年的新中国建立后,国家真正重视了教育,国家仿效苏联模式,建立大学。全国设立16个重点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立于其中,而且不是末尾,据说华东师范大学排位11,北京师范大学应该更前。国家这个做法为提高全民教育素质做出了贡献。就如当年清华大学工科化,成为“工程师的摇篮”。东北工学院、华中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和华东工学院也称为了“工程师的摇篮”。

可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育达到了发展,苏联模式不适应了,工学院兄弟变成了东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发展了文理科。可是为了“发展教育”的原因,师范大学一律不得更名。这个理由的荒唐在于仿佛“工学院”改成大学,中国就发展不了工业了。由于这个“一律”,社会上发现师范大学是另类,师范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受到了限制,生源随之急剧变差。社会对师范大学的认可变成:“找对象上师大。”我在华东师大当系主任时,有学生告诉我,两个女生对话:“你男朋友是师大的吗?”“你男朋友才是师大的呢!”我听了痛心疾首。一位学校领导人告诉我,上海四大名校,每年社会捐给复旦大学的有一个亿多,捐给交通大学的九千万,捐给同济大学的两千多万,捐给华东师大的七八百万。我有一个朋友,搞旅游规划,在华东师范大学是接不到规划项目,“师范大学老师会搞吗?”这是官员们的问题。调到北京大学,每年有上千万项目费。国家呢?口口声声重视教育,给师范大学的投资怎么样?这个大家心里都有本帐。师范大学成为了“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还要挤出奶来。”某年,某一个师范大学的教育部开放实验室,有个教育部处长要来,全校动员,迎接检查实验室,实验室主任千里迢迢从野外赶回。结果这个处长连实验室所在大楼的门都没有进,主任也没有得到汇报,其他的我就不说了。在中国科学院,在著名综合性大学,处长有这么大的威风吗?把“师范大学”套在“师范”这个紧箍咒里,不仅没有“发展教育”,而且窒息了教育,窒息了学术。

大凡说到师范大学,为了论证它存在的前途,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都会提到法国的巴黎高师。可是巴黎高师如李院士所说,读书时就有准公务员待遇。看看中国青年学生现在如钱塘江涨潮般地投考公务员大流,如果中国的师范大学或者“高等”师范大学有法国高师待遇,学生也会人才荟萃的。可是在我国,法国高师的公务员培养职能已经被“党校”完成了。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法国高师的理想,说白了骗自己的东西。我有一次在北京大学看到介绍一个优秀的当时的青年学者板报(不敢认他同学),他的自我介绍是从“******大学”的硕士开始的,仿佛是自学成才的,没有师范大学母校。后来我对我的老师说,你别宣传他是我们师范大学的英雄了,他根本就回避承认你这个母校的。他是在一个法语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他可以说是“高师“梦醒的。为了他的前程,他可能无奈。

美国、英联邦过去也有师范大学,二次大战以后,师范大学渐渐地把“师范”的帽子摘了,因为师范大学的约束不利于与社会结合,也就不利于学术创新。而国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来获得各种各样的有志于普通教育的大学毕业生,这样各种大学的教育风格带进了中小学,而且这些中小学教师是自愿选择的结果,有积极性。师范的大学不仅不需要存在,而且存在是一种障碍。就像当年的右派,本来是有思想的人,管理划右派的小平同志痛定思痛,为了大局,给右派份子摘了帽子,右派份子得到了解放,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英美的经验是值得我们采用的了,问题在于有没有小平同志的魄力。

师范大学还要不要,少数可以要,一般情况下不要要了,把他们摘去帽子,解放出来,到市场上去竞争发展,让他们获得社会认可为非特别大学的地位。师范不像“农业”、“电子”是特殊的技术,师范大学本来就是多学科的综合性的,特别画个师范大学圈有害无益。据说北京师范大学从开始建校起就争论“师范乎?学术乎?”乎什么乎?没有综合性,没有学术,哪来大学,你那个大学毕业生在社会无法竞争。华东师范大学,本来就是几个综合性大学合并而来的,1949年前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并的,后来上海最好的大学圣约翰的很大部分并给了他,却坚持说新政府创立的新型大学,这就是隔断历史;现在两岸都在承认历史了。历史证明,师范大学的帽子,是不利于学术发展、不利于科学创新的。当然有些大学,可以带着自己的帽子,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是个品牌,尤其北京师范大学。可是大学专业化是一种旧文化,其它师范大学大可不必在那里为旧文化守节。我特佩服河南大学老校长李润田,他当河南师范大学校长时,硬是把师范大学的帽子摘了,恢复了老校名,河南大学地处开封尚能为河南做出众多贡献,与校名认可有关。当年我们那个校长,反对更名,成就了他教育家的美名,可是弄得后辈子孙没有饭吃,这是他没有想到的吧。

推荐看看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9749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11-230372.html

上一篇:警钟:中国经济可能会动荡起来
下一篇:环境的演变(1):最初的地球

14 武夷山 陈学雷 孟津 刘进平 张檀琴 曹广福 朱志敏 肖重发 杨秀海 李晶 迟菲 侯振宇 cqq2008 majorite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5: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