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叟王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铮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华东师大、中国科大教授

博文

纪念黄秉维先生 精选

已有 6690 次阅读 2013-4-16 10:20 |个人分类:为科学而科学|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地理学, 黄秉维

纪念黄秉维先生

黄秉维先生是中国地理学会前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罗马利亚科学院院士,也是我的博士后导师,他没有国外学位,却在中国学术领域做出了辉煌的成就。今年329日适逢黄先生诞生100周年,中国地理学学会举行纪念会,邀请我参加。可惜当时我还在危重病房,自然参加不得。医生规定,当时我短信都发不得,很是遗憾。现在出院了,虽然还只能躺着,但是我不能不写一写我心中的感激之情,因为这是中国人传统品质。

我是1990年到先生手下做博士后的,那时候刚刚兴起地球系统科学,黄秉维先生要求我从全球变化角度切入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随黄秉维先生做博士后,是我的博士导师严钦尚先生选定的,他说:黄先生视野宏大,适合你去学习。到了黄先生手下,深深感到严钦尚先生判断的正确。黄秉维先生首先安排我随张丕远先生研究历史气候,他认为中国历史悠久而且记录丰富,可以从历史环境的演变中认识地球系统在人类干扰下的演变规律。他还要求我多与吴传钧先生接触,学习经济地理学,因为认识地球系统科学需要从经济地理学角度看问题。他还聘请理论经济地理学家杨吾扬作为副导师,指导我学习理论经济地理学。后来,他要求我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代表作,“扎扎实实,一本一本地读”,这样培养了我的经济学素养。就这样,在我的培养问题上,他不仅展示了宏大的学术视野,而且再现了博大的人文精神。就是这种精神,让我从一个地貌与第四纪学的学生,对经济学、管理学有了更多的知识。有一次一个研究生问我从一个地貌学者,转向经济问题研究的秘诀是什么?我说是导师的引导,他每次引导你迈一小步,结果你就迈了一大步。导师的宏大视野是引导研究生前进的关键。黄秉维先生的宏大视野,和风细雨般地引导,真像歌中唱的“雨露滋润禾苗壮”。

黄秉维先生留给我的不仅是他的视野,而且是他的严谨的学术精神。众所周知,黄秉维先生评审课题等,从来不苟私情,是就是,不是就绝不表态,“我弃权”。有人不满他喜欢这样表态,诸不知这正是他的严谨,不轻易否定与不轻易肯定,一定要科学论证。在“三北防护林”问题上,他坚持科学论证,直到师兄张翼在他指导下完成了三北防护林的数值模拟,他才有明确态度。当然他不是迷信某一个方法的。1990年代对于全球变化问题,GCM模型模拟发现全球变暖,中国会普遍变干,他要我们谨慎看待这种结论,他提出历史时期全球温暖期,中国中、西北地区是湿润的,这个事实是对当时模型的挑战,要叫我认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在给不出解释前,不可人云亦云。后来我发现这里其实有一个计算复杂性问题,于是开始向林群先生请教。最近我批评IPCC的大规模经济计算模型缺少计算复杂性分析,就是当时奠定的思想。在我开始研究全球变化的经济影响后,他反复要求我用人地关系协调思想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研究这个问题,特别要求我应用宏观经济理论看研究这个问题,这些思想至今也是先进的。他特别不满意有的人说“白垩纪时气温比现在高多了也不怎么样?”的说法,批评这些人是用恐龙立场思考问题,要我一定有科学论证,在全球变化这个充满了各种水平学者的领域不能人云亦云,固步自封和想当然。这也是我在出站后,他反复要求我学习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学者代表作的原因,“学会向大师一样思考,不能用你搞历史气候的局部认识看现在的气候变化。”他认为生态学有保守主义倾向,要求我用人地关系协调理论看应对全球变化问题,他特别不满意某些科学领导人以势压人。“如果不适应全球变化,华北平原现在怎么能养这么多人?”他的这些思想指引着我探讨人地关系协调理论下的全球变化适应理论,使我至今受益。

黄秉维先生的一个特点是他从来不任人唯亲,看不起拉帮结党。黄秉维先生的弟子很多,据我所知,他一生只给两个人写个晋升职称的推荐书,其中一个是我,那时候博士后出站要求导师写职称推荐书。因为我申请破格晋升研究员,他是这样写的:“作为破格晋升,希望慎重评议”。结果第一次未能通过。他的一个大弟子,要晋升院士,他一直不写推荐书,直到这位先生完成一本砖头后的理论专著后,他才推荐。这与某些人比起来,高尚许多。当然有时候你会感到作为他的学生有些吃亏,可是长期下来,感到自己能够深入做学问,持续创新,与他的这种严谨分不开。

黄秉维先生还有一个特点是他学术品质正直不阿。1949年前,因为他不畏洋权威,坚持对中国深入研究,以土鳖身份被任命为中国政府资源委员会的一个学术负责人,领导发展了中国农业地理。1958年他对“亩产万斤”提出了异议,赢得了钱学森先生的尊敬,他也提出与苏联专家不同的农业区划,赢得了国际声誉,被选为罗马利亚科学院外籍院士。也正是由于对农业地理的研究,在文化大革命中,身处逆境,他还建议中国引进了猕猴桃,并且划分出适宜种植区。王恩涌老师告诉我,1973年在他被罚了扫的厕所里,他建议中国大学要办环境专业。王老师说,1972年王恩涌老师奉命调查需要恢复招生的专业。“在厕所里,他拿着扫帚进来,装作扫厕所的样子,挡住我:‘现在国外兴起一个叫环境的专业,很重要。你愿意的话,晚上到我家,找我聊聊’”。改革开放后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他对某个打断中国代表的外国学者公然表示不满,要求他们听完中国人的发言。

我希望黄秉维的学术精神能够被我们这些后生发扬光大。



导师与学生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11-680613.html

上一篇:通告
下一篇:微博:无题

22 王德华 武夷山 李宁 李宇斌 王浩 张奎勇 吉宗祥 高常军 张宏清 王帅 刘海猛 李汝资 田云川 唐常杰 吕喆 黄晓磊 李璐 曹聪 徐大彬 刘全慧 李双双 陈冬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