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蓝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eqz 创新的学术理念,求真务实的行为准则

博文

科学家的名声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谈科学研究职业道德

已有 5588 次阅读 2009-3-23 17:51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学家的名声不等于知名度。科学家的名声可以用公式这样表示:科学家的名声=学问+为人。科学家的名声与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事业以及个人长远利益息息相关:同行合作、成果可信度、研究项目的获得甚至评奖选票等等,都受科学家名声好坏的影响。有时候,个人名声还会影响到集体甚至他人的名声。所以,科学家要追求好的名声,重视名声的科学家不会去做违背科研道德的事情。

    科学家群体的名声在逐渐下降

    从目前国内科研环境来看,科学家群体的名声在逐渐下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中国科普研究所于2007年发布的“第六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科学家的职业声望降低。以往的历次调查显示,科学家在公众心目中的声望和期望始终排在最前列;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位居第二。科学研究的不端行为逐渐增多;学术泡沫现象日趋严重;科技论文数(甚至SCI论文数)大增,但引用率不高;科技论文内容雷同,缺乏创新。这样不仅浪费公共资源,而且会误导研究方向。科学家应当是新知识的发现者,而不能仅仅沦为论文的制造者。

    为什么近几年科学研究不端行为增多呢?关键在于:(1)科技界浮躁。现在社会追求快速致富、快速成功。这种浮躁的气息逐渐蔓延到了科技领域,相互攀比、急功近利的风气直接侵袭到科学研究领域,使得有些科研工作者逐渐淡忘了科学研究的本质精神,过分追求眼前现实利益,导致一些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2)科学研究异化。科学研究最初是科学家为了满足个人兴趣和追求真理而从事的活动,不是生存的手段,也不是一种职业;现在的科学研究具有两面性,它不仅仅是人类追求真理的探索行为,同时也变成了一种职业,成为科研工作者谋生的手段之一。这种两重性使得科学研究工作必然与科学家的个人利益相联系。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科技界也不能“脱俗”,社会存在的某些丑行也会在科技界产生。(3)教育不足。我国对科研工作者知识产权观念和科学研究行为规范的教育不足,更缺乏从娃娃抓起的知识产权教育体系。(4)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目前的科学评价体系过分依赖于简单的量化指标。(5)执法不严。我国在科学研究不端行为的处理上是偏宽的,有些重大事件没有进行法律追究,从根本上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

    解决学风浮躁和学术不端问题

    宣传科学精神,严格科学研究的道德要求。今年,中国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向社会发布了《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和《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这是宣传科学精神、弘扬科研道德的具体体现。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科学家还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科学道德修养。充分认识science≠business,前者追求真理,后者追求利润。不能把科学研究当生意来做,社会对科学家的道德要求更高。我们不否认个人利益,对做出重要科技贡献者应当给予鼓励,但二者有主次之分。因此,如果科学家不加强个人修养,始终将追求利益作为第一追求,就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严格遵守科学行为规范。科学研究行为规范是科学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共同体成员共同利益的需要。要遵守科学研究行为规范,防范学术污点。

    尊重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观念教育。我们都知道技术研究强调保护知识产权,实行专利保护制度,保护技术发明者利益,这是促进技术研究发展的重要措施。自然科学研究也有知识产权问题,因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发展也要有激励机制,它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实行社会奖励制度,例如国家科学奖、职称级别晋升等等;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是非营利的,它的最高奖赏是社会承认并尊重科学家的知识发现权。因此,使用知识必须引用,不得剽窃,不得重复发表。由于知识产权观念的淡薄,少数人不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不自觉地抄袭;事先不征得别人同意就引用未发表的数据;以为只要数据是我自己的,抄别人文字没关系等等,都是不道德的科研行为。

    我国对科学研究知识产权的认识较晚,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文章署名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名利思想,科学研究实施的是“吃大锅饭”政策,都署集体单位名称,责任人评奖都说不清谁是主要贡献者。还有一段时期我国期刊不重视文献引用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在发表文章时限制文献引用量。现在,多数人开始重视文献引用,但少数人引用文献存在功利化倾向,觉得引用别人文献是对别人的一种恩惠;还有的过度自引、只引自己小团体的、投国外期刊只引外国人的文献等现象,说明我们对知识产权存在许多认识误区。

    改进评价体系,质量第一,力戒简单化方法。改进评价体系,一直是大家探讨的问题。首先,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研究的评价体系不同,不要一概而论,不要用一把尺子衡量。两者成果性质不同,评价方式和具体标准也不同。技术科学以及社会公共服务性应用科学研究主要看社会经济效益,如搞油田勘探,只要发现了油田就可以;相反,自然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发现新知识,所发现的新知识要通过论文发表,并接受同行的批评和检验。因此,对自然科学研究来讲没有论文不行,简单地看论文的数量也不行,评价还要重视论文的质量,论文中没有新知识还是不行。重数量、轻质量会导致学术泡沫。论文的质量主要看其在科学家同行中产生的影响,看同行在他们的研究中是否正面引用你发现的新知识。他人引用是比较客观的标准,但不同学科不宜作横向比较。需要提及的是,在评价当中,简单依据刊物影响因子判断具体论文质量是不准确的,是一种偷懒的办法,许多重要科学论文并不都发表在Nature、Science上;要防止评价活动中存在重人情、拉关系、官本位等现象;在改进评价体系时还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加强法制,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条例》于2007年正式公布,这是科学研究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实现了克服学风浮躁,惩治学术不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们理应有法必依,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未完)

    (作者李曙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本文节选自《中国科学基金》2007年第四期)



院士话题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1447-222046.html

上一篇:伍业钢:三峡大坝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什么?
下一篇:中国环境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第七届POPNET研讨会召开

1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