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生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ntiscience

博文

何时复兴儒学?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

已有 4245 次阅读 2009-10-15 21:3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儒学, 现代性

图: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2009.10.15下午,刘华杰摄于北大亨利楼

今天下午座谈杜维明与卢风的书。原想谈两件事,一是关于此书的对话体与学术自性,二是关于书中讲E.O.Wilson的知识“契合”的。时间紧,只谈了第一件事。

首先这个对话体非常有趣,信息量很大,谈了许多重要的事情,给人以启发。以杜先生的身份,多出点对话体,应当是很值得称道的事情。对话体界面友好,大家都可以看。于丹的国学,虽然个别专家瞧不上眼,但它在大众层面普及了儒学。她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儒学的传统并没有全消失,儒家文化不限于少数经文,即使目前儒家文化在市民中仍然根深蒂固。当然也许相当多是儒学的糟粕。在这个问题上不能采取“好的归儒学”的做些,正如不能“好的归科学”一样(田松语)。不能笼统讲儒学就是好的。《论语》中也提到除了“君子儒”外,还有“小人儒”。中国学界当前拉帮结伙,搞关系,表面和和气气,与权势勾结之类,不能不说也有儒家文化的成份。本人的理解是,儒学的要义是“和”字,它有好的方面,也有非常坏的方面。就坏的方面而言,它指无原则,江湖,相当于“酱缸文化”。

当下儒学受重视,恰好是现代性“物欲的释放”的结果(借用书名中的用语),而与儒学家的努力关系不很大。中国经济地位提升,人们才把中国人当人看,才把儒学当学问看。(我是说普通人,不是讲少数专家)当洋人重视中国文化时,中国知识界自己也才把自己的祖宗文化当回事。

基于此,当前中国还应当继续五四新文化的传统,继续地“去儒学”!(这个说法让许多人不高兴)

在现代性的进路中,中国还将长期行进一段。

但同时,学者要做前期准备工作。第一步还要使全社会的个体有独立的人格,知识分子更要先行。而当前知识分子极缺乏独立精神。

另外,儒家传统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太入世,缺少足够的超越精神,自己不敢创立思想。中国学者不要为小尺度的事物遮掩了视力,中国学者要做世界学者,真正有全人类眼光。当前中国学者自信心不足,“学无自性”,唯“洋首是瞻”。我们需要梭罗、利奥波德、甘地那样的哲人,而没有相当的超越精神,社会上不会出现这类人。近百年来,中国几乎没有哲学家,却有一堆哲学工作者。

我相信儒学会复兴,但不是在现在。可能是30年后,100年后。儒学的复兴需要把现在儒学的恶劣的方面来批判一段时间。将来复兴的儒学也一定是吸收了人类一切文化后的某种东西,不会是原来的儒学。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2-262627.html

上一篇:珠峰大本营的葶苈
下一篇:存一张老照片:Mandelbrot与赵凯华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2: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