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生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ntiscience

博文

房上仙子:瓦松

已有 3833 次阅读 2009-11-10 16:4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瓦松

房上仙子:瓦松

刘华杰 撰文并摄影

  在西安碑林参观,兴致索然,坏了儿时的想象。这还不是全部。那天

竟见 4 位肥肥的法国女游客,在中国导游的示意下,围坐在两块魏碑和唐

碑石上休息。我们同行的几位不会说法语,一边比划一边用英语示意她们

起来,几堆肥大的臀部好久才离开那珍贵的文物。到了里间,博物馆的几

位管理员在卖拓片,旁边 4 位小伙子起劲地拓碑。细心数了一下,每拓一

张,至少要用木棰在文物上敲 23 下,大约 5 分钟能拓一张。原本想仔细

看看自己喜欢的柳体字碑,不料竟是假的。

  扫兴中顶雨走到院中透气,抬头猛然间发现了房瓦上的一种植物:瓦

松,心情顿时好转了一半。掏出相机,变焦,取景框闪烁示意电池将耗尽

,急忙拿下最后一张。

  说来巧合。几天前在陕西曾两次见到过瓦松。一次是在延安革命圣地

的王家坪。那天下午在匆忙中参观了王家坪,留下的主要记忆是展板上记

录着彭德怀 1958 年 11 月 7 日讲的几句:“延安的人民群众在战争年代

做出了很大贡献,建国这么多年了,延安为什么这么落后?老百姓的生活

为什么还这么苦?我们究竟给延安人民做了多少事?对不对得起延安人民

?你们当干部就要为人民办事,要讲实话,办实事,不能当官做老爷。”

据说,这之后不久,彭德怀就下台了。那位延安的女讲解员似乎只有在讲

一这张展板时显得有几分激动,看得出来,她的语调发自内心。在回想着

彭总的牢骚中登上了大客车,车缓缓向王家坪的窄门驶去,凭窗一望看见

了满房子的瓦松。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多的瓦松,快速换上 80-200mm 的镜

头(那天没带数码相机),连拍了几张。

  另一次是由延安回西安,中途参观了黄帝陵。轩辕庙中树龄在数千年

的侧柏让人心情凝重,传说中人文初祖黄帝“手植柏”位于大门内左手最

显眼处。即使不是黄帝亲自所植,这棵古柏年龄确在千年以上,造假是不

大容易的。祖宗植树,后人受益,这教育意义是显然的。果然,手植柏西

侧有中华名树公选养护活动办公室和黄陵县人民政府立的“中华名树碑”

,碑文曰:“人文始祖亲手植树是向子孙们呼唤和昭示……前人栽树,后

人乘凉,我们是前人的后人,又是后人的前人。”另一株有趣的古柏是“

汉武帝挂甲柏”,又称将军树,据说汉武帝征朔方还,挂甲于此树。这多

半是猜测,主要原因可能是这株古柏树干斑痕密布,纵横交织成甲片状,

后人附会挂甲所致。外形看,这株古柏并无特别之处。但抬头向上望,在

离地约 3 米处,巨大柏枝上竟然生长着一株株植物,细看乃瓦松,总共有

10-15 株。这般生境,神了,从来没见过。顾名思义,瓦松一般生长在房

屋的瓦缝中、山梁或者山坡石缝中。这古柏粗糙的树皮中能够积攒多少营

养和水份?不过,那瓦缝与石缝中又有多少呢!

  在陕西最后一次目睹瓦松是在华阴市的华山,那是在由险峻的北峰向

中峰挺进的途中,光秃秃的白色花岗岩脊梁两侧不时可见到微微泛红的瓦

松。这是我实地见过最漂亮的瓦松,但拍摄却十分困难,稍不小心便可将

小命断送了。因为一旦滑下,摔下约 1000 米的深渊,定死无疑。我小心

地换上长焦镜头,勉强拍了两张,那时天气又不好,景深范围较小,想必

不够理想。我后悔背了重重的大背包(带了 4 瓶水和干粮,几乎等于瞎忙

,因为山上甜甜的西瓜才 2 元一斤,“开水+方便面”比火车上还便宜)

,偏偏没有带上数码相机。教训:以后一定同时带着两种机器。不过,那

天心情极佳,登上南峰(华山极顶,2160 米)基本没费劲。同行二十多人

中只有两位登上了南峰。

  说了半天,瓦松其实是一种很普通的植物,在北京也能见到,只是没

见哪家房顶着生的。北京城已是水泥的世界,哪有瓦松的活路。

  瓦松( Orostachys fimbriatus ),是景天科( Crassulaceae )瓦松属

( Orostachys Fisch. )植物,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瓦松之名早见于苏恭

《唐本草》。

  瓦松株高 15-25cm,叶肉质,基生叶莲座状;茎生叶散生,无柄线形

。花序圆柱状总状或圆锥状,苞片线形,花瓣淡粉红色。全草含草酸,可

入药,有止血、敛疮之效。

  在北京地区,高山顶部容易见到瓦松。这不,这张是在北京门头沟北

港沟的半山腰处拍摄的,莲座状的瓦松正好处于巨大的砾石中间的一个小

凹陷处。可能这儿正好掉了一个小砾石,多少年来积累了一点点尘土,瓦

松的种子飘落于此,便成长起来。

  北京西山的鹫峰和阳台山的山顶都有不少瓦松,但想爬到山顶也并非

易事,所以在北京看瓦松可不象在农村那么容易。

  据瓦松的生境,我猜想它一定好养,于是在一只曾养过水仙的瓷盘中

栽了几株。这瓷盘的缺点是下面没有排水孔,涝了没法自动排水。不过这

环境与它长在石头坑中仿佛,只是平时注意别浇太多水,旱点没关系。我

养得如何?可看看如下这样照片。对了,中间叶子呈三次旋转对称的小草

可不是瓦松,而是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在自然条件下,它们

俩个是不会生长在一起的。我这一盘是因为原来的盆土曾栽过我们育新小

区院内的酢浆草,后来换盆草根没扔净,它又顽强地长了出来。既来之,

则安之,索性留它陪着瓦松。

  瓦松并非上述一种,同属植物还有狼爪瓦松(  Orostachys

cartilaginea )、钝叶瓦松( O. malacophyllus )等。后者分布在海拔

2300 米以上砂砾裸地,美丽动人,左图片取自《中国长白山高山植物》(

祝廷成主编,科学出版社,1999 年,第 162 页)。实话说,钝叶瓦松确

实更漂亮,楚楚可爱。但看植物如看女孩,万不能喜新厌旧。女孩虽不能

兼收并娶,植物却可遍览无碍,亦可陋室并养。有人曾问,什么植物最好

看。我说,都好看,关键要带着美的心境。

  我觉得,瓦松就很耐看,且百看不厌。你如果觉得不好看,那是因为

你不喜欢它。

  2002.7.30于北京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2-269991.html

上一篇:第二场雪而且是大雪
下一篇:谁替天下雪?人影部?

3 武夷山 孟津 happylittlejoe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7: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