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出發,何時能還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nsong 科學,俺的名字叫科學!

博文

遲到的邂逅: 讀《基督教世界科學與神學論戰史》

已有 4374 次阅读 2009-4-11 09:46 |个人分类:科學宗教|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科学, 宗教, 科学主义, 反科学文化人, 神学

遲到的邂逅:
讀《基督教世界科學與神學論戰史》
蔣勁松
 
 
這是一本早該翻譯引進的書,——現在有點過時了。可以說,在科學與宗教關係領域中,《基督教世界科學與神學論戰史》是一本產生了廣泛影響的經典著作。作者安德魯·迪克森·懷特(1832-1918)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學者、外交家,康乃爾大學的創始人和第一任校長。他才華出眾,博學多識,榮獲了不同國家多種學科的博士學位。在很大程度上,本書的寫作,是在當時教會思想壟斷的局面下,懷特為康奈爾大學以及整個人文主義思想和科學發展爭取思想自由的可貴努力。所以,他的著眼點始終落在科學如何不斷衝破神學教條的束縛而發展方面。本書的寫作歷時20多年,徵引了多種學科的豐富資料,研究了大量的史實,論述翔實。因此,雖然出版多年,迄今為止仍然是一本重要的參考書。
 
 
 
在我們對宗教文化相對隔膜的人看來,這樣一本堅持科學,反對神學教條主義的書,一定是位無神論者反對宗教的著作。然而事實恰恰相反,懷特本身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他只是反對神學教條對科學發展的阻礙作用。他認為這種神學教條違背了基督教的實質精神,實際上是對基督教起到了破壞作用。
 
 
 
有必要說明的是,宗教是人類的一種文化現象,其內容豐富,包括教會的組織建制、宗教儀式以及教義體系等等;而神學則是教義的理論化、抽象化和系統化。在歷史上,宗教與神學之間存在著複雜的關係。一方面,為了澄清教義,回應異教的論戰,宗教需要神學的系統化整理。另一方面,系統化、理論化的神學,往往又會使得作為信仰生活的宗教僵化、教條化,給宗教的發展帶來沉重的理論包袱。因此,宗教發展的歷史本身就是一部神學發展的歷史,也是一個不斷突破神學教條的歷史。本書就是從科學發展不斷突破神學教條,從而促進基督教與時俱進的角度撰寫的一部宗教思想史。
 
 
 
以往,我們只是簡單地認定科學與神學教條之間存在著衝突,但具體的史實瞭解不多,所以相關理解也顯得空洞抽象。本書翔實的資料可以使我們更充分地認識到思想壟斷的弊端,認識到思想自由對於科學發展的極端必要性,從而自覺地反對一切形式的思想壟斷和控制,對於我國的科學發展與科學精神的弘揚很有裨益。雖然中國宗教不夠發達,宗教神學的教條主義對於科學阻礙的現實性現在還不是很大,但是其他形式的教條主義,包括科學主義的教條主義,我們卻並不陌生。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與本書遲到的邂逅彌足珍貴。
 
 
 
但是另一方面,20世紀西方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突飛猛進,新見迭出。這本1896年出版的書,由於時代的局限性,不可否認在許多方面已經有所過時。例如,在史實的認定上面就存在非常嚴重的硬傷。本書中布魯諾因宣傳哥白尼日心說而被教會燒死的說法,在國內流傳很廣。而20世紀的研究者經過細緻的研究認定,布魯諾之受到迫害,主要是因為他熱衷於赫爾墨斯神秘主義法術宗教的復興,期望以此替代敗壞了的基督教。這已經成為科學史上公認的事實。
 
 
 
作者的科學觀基本上還是非常樸素的經驗主義觀點。科學基本上被看作是經驗的歸納,被簡單地當作對世界的正確表像,是與宗教教義競爭和衝突的命題系統。科學知識被當作是真理或者至少是不斷接近的真理,被認為是僅僅與客觀的世界有關,與人類的文化、信念、實踐無關。20世紀科學哲學主要流派都對上述觀點提出質疑。例如,邏輯實證主義認為,科學與宗教教義的核心內容並無交集,分屬不同文化領域,功能不同,並不存在衝突。卡爾·波普爾的理性批判主義則認為,科學知識與神話、宗教一樣都是人類心靈的自由創作,大膽猜測,而非經驗的嚴格歸納,不是絕對可靠的真理。庫恩、費耶阿本德等人代表的歷史主義學派,則更是揭示了科學知識與人類文化的千絲萬縷聯繫,否定了那種科學知識純粹客觀的假定。科學知識社會學通過社會學的案例研究,說明瞭科學知識和人類其他領域的文化現象一樣,也是社會建構的產物。總之,19世紀流行的科學中立客觀的形象已經完全褪色,宗教與科學之間存在截然區別的假定不再有效。書中所說的科學與神學教條之間的衝突,許多情況下實際上既可能是具有持有不同科學觀點的神學家之間的分歧,也可能是持有不同神學觀點的科學家之間的矛盾。神學和科學的分歧糾纏在一起,遠比書中所描繪得簡單圖景要複雜得多。
 
 
 
另一方面,作者的神學和宗教觀同樣也過於樸素。關於科學和宗教的關係,學界現在主流的觀點是,科學與宗教神學之間除了相互衝突之外,在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學科和不同方面,還存在著一致關係以及互補關係。雖然由於當時特定的環境,懷特強調二者之間的衝突可以理解,但畢竟不夠全面。20世紀同樣也見證了基督教神學觀點的巨大突破。例如,卡爾·巴特為代表的新正統神學,就反對通過自然來證明上帝存在的自然神學,強調基督教對於世界的超越性,強調科學發展的獨立自主性與神學的超越性。這樣一來,神學與科學衝突的基礎就不存在了。從這種角度看,懷特這本講述科學與神學教條衝突故事的書,實際上是在講述一種當時處於邊緣化的基督教神學。
 
 
 
因此,即使內容上有些過時,我們仍然認為本書的翻譯介紹是非常有益的。因為,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不僅需要關心潮流動向,追蹤前沿發展;更需要踏實補課。雖然本書早已不能代表西方學界最新成果,也不能體現主流見解,但仍不失為有代表性的一家之言,可以折射近代西方歷史上科學與宗教關係值得關注的階段性思想。如果此書的翻譯介紹能喚起對科學與宗教、科學與神學關係的更深入的關注,能引發更多相關經典著作的翻譯介紹,乃至促進國內學術界關於宗教與科學關係的原創研究,那也許才是本書翻譯引進的真正意義所在。
 
 
 
[]安德魯·迪克森·懷特著,魯旭東譯,基督教世界科學與神學論戰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上、下卷),20061月,定價:99.00元。
 
 
 
中國圖書評論,2006年,6期,83-84頁。發表時有刪改。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4810-225522.html

上一篇:《黑客帝國》的宗教啟示
下一篇:科学的迷信与迷信的科学【田松】

3 刘进平 曹广福 陈国文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