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出發,何時能還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nsong 科學,俺的名字叫科學!

博文

科學負面作用的討論很有意義

已有 3801 次阅读 2009-4-15 09:52 |个人分类:科學文化|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科学主义, 科学文化, 反科学文化人, 双刃剑, 负面作用

科學負面作用的討論很有意義
蔣勁松
上海:《社會科學報》
 
 
威廉·詹姆斯曾說過,一種具有顛覆性的新思想,常常要經歷這樣三個階段:1,眾人皆斥之為“荒謬絕倫”。2,被承認是真理,但不過是顯而易見、無足輕重的真理。3,原先的反對者聲稱自己是這種觀點的最早提出者。從這個角度看,在中國學界,“科學具有負面作用”的命題,可能正處在12兩個階段的過渡期。
 
 
 
李醒民老師的大作(“科學的負面作用”是“假命題”,社會科學報,2006914日,第5版)就混合了上述12階段的兩種思路。一方面,他將科學定位於工具,將科學的負面作用歸之於人的運用,歸之於人的弱點,以此來消解科學負面作用。這種做法是現在很流行的做法,看似很有道理,但仔細研究是站不住腳的。中國古代許多小說家在為其色情描寫辯護時,往往會說他們是想要人們知道邪淫的壞處,勸誡人們遠離邪淫。要是按照李老師的邏輯,那甚至連淫穢作品我們也可以說它沒有負面作用。因為,要是大家都是聖人,就是滿大街都是誨淫誨盜的作品,大家也不會受影響的。但是,我們總是要在現實的社會狀況下來談作品和科學的作用。
 
 
 

國內許多學者早已從多方面駁斥了上述論辯思路:1,這種將科學與其運用切割的做法如果成立,則科學的正面作用也無從談起。(田松,好的歸科學,壞的歸魔鬼,文景,200411-12期合刊,http://blog.sina.com.cn/u/485da37d010002l92,作為觀念、知識體系的科學,同樣也會有負面作用。科學認識進步的同時往往會伴隨著認識上的退步。科學觀念的傳播可能抑制其他非近代科學形態的知識的保存和發展。科學進步在促進認識發展的同時,可能導致非認知的精神狀態方面的損失。(蔣勁松,科學實踐哲學視野中科學觀念的負面影響,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6254-58http://hps.phil.pku.edu.cn/viewarticle.php?sid=2045& st=03,科學作為人的物質性實踐活動,對實驗物件、實驗者、實驗室內外環境都會產生物質性的影響,其中自然包括了負面的影響。(蔣勁松,科學實踐哲學視野中科學活動的負面效應,即將發表。)今天要否認科學自身的負面影響,在學理上大概已經很難站得住腳了。

 
 
 
也許正因如此,李老師另一方面也覺得如果別的事物都可以一分為二,而單單把科學擇出來,說它只有正面效應沒有負面作用,好像很有點不夠辯證法。故而,就換個手法來回應,強調這是沒有意義的假命題。李老師一方面將其當作錯誤命題來批駁,一方面又說它無意義,這多少有點自相矛盾。
 
 
 
老師說,如果“科學有負面作用”命題成立的話,那麼文學、藝術也同樣如此。李老師反問,難道我們可以說文學、藝術乃至人文學科或人文有負面作用嗎?我倒不明白為何不可以這樣說?究竟有誰認真地主張文學、藝術乃至人文學科或人文沒有負面作用?也許提出“文學、藝術乃至人文學科或人文也有負面作用”的人不是很多,但這並不是這個命題不成立,而主要是因為當今社會中文學、藝術、人文學科並不具有這種話語霸權,所以提出這一命題的必要性不是那麼大而已。從根本理念上說,人類的一切文化形式,都是具有歷史性、相對性的,都具有其局限性,都不能過分神話。反科學主義不過是這種樸素平實認識的一種特定表現形式而已,其具體的目標是破除沒有根據的科學沙文主義,反對在人類文化中賦予科學以特權地位。
 
 
 
其實,反科學主義者之所以喋喋不休地談科學的負面作用,不是要唱衰科學,而是想要使得科學可以更加健康,更加合乎人性地發展下去。正如環境學家研究化學工業對環境產生的負面作用,才可以促進綠色化工的發展一樣;只有正視科學的負面作用,才可以調整科學發展的方向,讓科學與人類其他文化更加協調,更好地為人類服務。至於反科學主義者在此問題上的缺點,我認為不是體現在堅持科學具有負面作用上,而是缺乏對負面作用的深入、細緻、全面認識,直到今天仍然還是停留在泛泛地指出科學存在負面作用上,所以學界需要進一步推進科學負面的相關研究。從這個角度看,科學負面作用的討論就顯得特別重要了。
 
 
 
     
 


谈谈科学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4810-226217.html

上一篇:清华大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沙龙第82期
下一篇:環境美學:不僅僅是審美之學

1 刘进平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