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出發,何時能還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nsong 科學,俺的名字叫科學!

博文

理性主義的新辯護能夠成立嗎?

已有 3065 次阅读 2009-4-18 09:53 |个人分类:科學哲學|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科学哲学, 理性主义, 科学主义, 科学文化, 历史主义

理性主義的新辯護能夠成立嗎?

——《美與科學革命》讀後
蔣勁松




理性主義認為,科學活動是由一套固定的規則或者規範所制約的,這些規範或規則是依據某種超歷史的基本原理的,也就是說,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中決策所依賴的基礎,是完全與習俗、時尚和其他一切地域性或歷史性因素無關的。這樣的科學觀曾經是學術界公認的觀點,直到今天也仍然是科學家們和社會公眾心目中的科學形象。然而20世紀下半葉以來,這種觀點遭受了嚴重的挑戰,在職業科學哲學家中已經很少有人信奉原來那種樸素的理性主義科學觀了。其主要原因正如《美與科學革命》一書作者J. W.麥卡裏斯特所總結的那樣:1,一再發生的科學革命總是劇烈地改變著科學研究的基本規範和評價標準;2,科學家在對科學理論進行評價和選擇時,也總是訴諸於審美的偏好。原先的理性主義科學觀對以上兩種基本事實無法解釋,因而在與歷史主義科學觀的競爭中處於不利的位置。
面對這種挑戰,麥卡裏斯特試圖發展出一種更加精緻的和內容更加豐富的理性主義,以消化掉上述兩種反常現象。其基本的思路是提出審美歸納的概念,從而將歷史主義的成果納入到了理性主義的理論框架中。所謂審美歸納,就是說科學家們之所以認為某種特性的理論是優美的,歸根結底是因為具有此種特性的理論在經驗上往往是非常成功的。因此,科學家們在長期與各種特性理論打交道的過程中,就形成了對於這種類型理論的偏好。但是,這種歸納的可靠性是或然的,沒有任何原則可以保證它必然可靠;而科學共同體不斷改變審美趣味的歷史,也不斷地證明著審美歸納的偶然性,審美趣味的保守性。
作者認為,科學革命實質上就是審美趣味的改變,因為如果審美趣味保持不變的話,科學共同體的經驗標準和審美標準就是一致的,在對科學理論的評價上就不會出現本質的分歧。而審美趣味的改變,本質上是因為隨著科學的發展,最符合經驗的新理論開始具有另外一些特性。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堅持經驗一致性的原則,勢必就會調整審美的趣味,以適應新的形勢。而那些強調審美價值的科學家們,則往往會固守過時的審美趣味,違反經驗的原則,成為阻礙科學革命的保守派。
因此,本書得出了這樣的結論:1,審美趣味的形成及其在科學活動中的運用是符合科學理性的;2,科學革命過程科學規範的激烈改變也是符合理性的。科學哲學思想的發展似乎又一次展現了辨證法的上升螺旋:從理性主義到歷史主義,再到吸收了歷史主義合理精華的理性主義。在這一螺旋中展現了科學研究方法論的更豐富的內容:如理論的審美性質、簡單性的規定性、審美趣味與經驗標準的關係等都得到了仔細的研究,也為今後的科學哲學提出了進一步研究的重要課題。現在歷史主義要想繼續堅持其主張,怕也要對這些方面作更加詳細的說明了。
但是本書在為這種極具啟發性的理論辯護時,我覺得實際上是暗中利用了循環論證,即首先主張只有符合其科學革命模型標準的才算真正的科學革命,那麼接下來的結果——所有的科學革命的歷史案例都支援其科學模型——就一點也不令人感到奇怪了。我們看到為了支援其理論,作者將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革命——哥白尼的日心說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都取消了科學革命的資格。這是很具爭議性的。
作者在得出這樣的結論時,其實是暗暗地做出了這樣一種假定:即在常規科學階段中,科學共同體的科學審美趣味與普遍接受的科學范式是完全統一的,科學範式的轉變必然意味著科學審美趣味的轉變。而實際上這種關聯性並非是絕對必然的。拿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革命來說,時空觀的巨大革命就是由科學革命的首倡者強調理論普適性和統一性的審美趣味所驅動的,而這種審美趣味在西方近代物理學史上從伽利略到愛因斯坦是一脈相承的,並無本質變化。
另外,在談及經驗與理論關係的時候,作者很奇怪地仍然抱持非常樸素的經驗主義的觀點,完全忽略了理論對於經驗的滲透和範鑄作用。這就給歷史主義留下了攻擊的絕好靶子。後者完全可以說,從長遠的角度看,審美標準與經驗標準之所以是一致的,實際上是由於優美的理論對於經驗的滲透和範鑄作用,使得經驗一般來說與優美的理論保持一致。
看來這個問題遠未得到真正的解決,經驗與理論之間關係的複雜性,需要我們不斷地探討,這也恰恰說明了很有必要認真閱讀這樣一本有趣而具啟發性的書。
J. W.麥卡裏斯特,《美與科學革命》,李為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6.00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4810-226757.html

上一篇:第二次文藝復興會在西方發生嗎?
下一篇:頭頂的星空與心中的佛性——讀《西望梵天》

1 刘进平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5: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