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出發,何時能還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nsong 科學,俺的名字叫科學!

博文

【轉載+評論】:科學不是萬能的

已有 3457 次阅读 2010-8-3 17:22 |个人分类:科學文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中医, 科学, 收藏, 科学主义, 科学万能

科学不是万能的

默认分类 2010-08-02 21:08:09 阅读75 评论3 字号:

科学不是万能的
2010年08月02日
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蔣科學按:哈哈哈,隨著現代化的推進,對科學主義危害有所認識的人越來越多了。前些年俺們“反科學文化人”忽悠的時候,還常常被不明真相的群眾集體痛毆呢,現在連這些大眾媒體也開始接受并傳播反科學主義理念了。“科學”不再成為神聖不可懷疑的“大詞”,這樣中國科學反而才有可能進步,嘿嘿。
科學不過是人類各種認知和實踐傳統中的一支,怎麼能一統江湖,黑白通吃呢。就拿中藥來說吧,科學主義者的思路是分析中藥中所謂的有效成份。結果峨眉山上人工養殖的人參與東北長白山上的野山參含量一樣。可是那效果完全不同,科學也不知如何解釋。
法國佬不如中國人講科學,他們現在鑒定香水和紅酒,還是靠很不“科學”的超級鼻子來搞定,但是那些香水和紅酒真的很能騙錢。……

  近日与朋友一同赶赴珠海,去看望一位早已知晓却难以见到的收藏大家,据说他仅是中国古代陶瓷的收藏就有四千余件,其中不少是明清官窑,这当然不包括其他方面的收藏。

  收藏家在珠海市区的一个小山包下,已经买下了一块地,正在建造规模十分可观的博物馆。见面后,说起瓷器的收藏,已是二三十年的老资历了。说近年他已不太相信专家了。因为云南引进了一台德国产的高科技的仪器,并且花了一千万元购买了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几十年来开发的一套古陶瓷鉴定的数据库。用这个仪器来鉴定古陶瓷非常准确,已经超过了专家的眼睛。原理是通过分析古代陶瓷中所含的各种元素的成分来比对,误差极小。

  说话间,大藏家随手拿出一件清代乾隆青花龙纹葫芦瓶,并附鉴定证书。证书印得十分讲究,有照片,有钢印,还有各种防伪标记,要造假也难,让你不得不信。但是那件乾隆的古瓷瓶却实在不敢恭维,应说那造假的水平连景德镇高仿也比不上,多少有些眼力的人,肯定不用费力就能看出是赝品。东西拿来,手头至轻,与真品比少去约三分之一。底款也写得非常呆板,青花漂浮,极不舒服。似这样明显的赝品,不意却被那德国的机器看好了,鉴定出的年代准确地定为乾隆晚期。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大收藏家看我冲着证书发愣,就说:你不必细看了,你还不相信科学?据他说,他的藏品已经送去鉴定了数十件,大约八成以上是真品。他说,准备请云南的鉴定专家携机器来珠海,把他的四千多件古陶瓷全部用科学的方法做鉴定,出证书。然后收藏在他的博物馆。在下轻声问:鉴定一件要多少钱?答曰:每件一千元,如果多做,可以优惠到八百元。我的妈呀,就这鉴定费也不是小钱啊!大收藏家的魄力果然不一般!

  这古陶瓷的鉴定,自古以来都是靠经验摸索出来,看得多了,就成专家了。历来如此!可今日真东西实在太少了,你就是想看也看不到!改革开放以后,全国的收藏家已经如同雨后春笋般的成长起来了,可是那东西呢,越来越少。有道是:时代变了,木匠多过木头了!鉴定之事自是更难解决了!

  以前曾经听人说过,博物馆是用热视光测古陶瓷的年代,是在那器物的底部打一洞,然后可以准确测得其烧造的年代,误差极小!可是把好好的东西都打上一洞,凭谁也愿意。再说这也抵挡不住造假高手的功夫。据说他们用医院透视的X光机照一下,就可以提高瓷器的年代。听人说了一件这样的事:有次送检一件宋代的陶瓷,测出的数据竟然到了汉代。连操作员也纳闷了,不知道是机器出了故障还是怎么回事?却是那送检的人出来后,自言自语地说:多照了两分钟,没寻思到了汉代!唉!两分钟一千年,太快了!科学终究是人发明的,人要是想玩弄一下科学,那实在是太容易不过的了!

  话说那位珠海的大收藏家,数十年来,不在看瓷器的眼力上下功夫,而只是迷信所谓的科学,竟致收藏如此众多的赝品,致使自己的全部财产都做了扶贫款,真真可惜!问题是那位收藏家至今还在迷局之中,全然不知自己已经掉了进去。即便有人告诉他,这些东西全是假的!他也嗤之以鼻:你算什么?连科学都不懂,还来冒充专家,可笑!

  可怜的永远是那些痴迷者,自己不去花功夫钻研,只是一味地相信别人,相信科学!花去一生心血,买来一屋假货,至死不悟!

  足见,科学要是害起人来,那厉害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4810-349683.html

上一篇:如何克服科學技術的戒斷反應?
下一篇:紅線這玩意就是用來踩著玩的!

6 武夷山 鲍得海 苗元华 丛远新 刘庆丰 zy88093139

发表评论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3: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