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出發,何時能還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nsong 科學,俺的名字叫科學!

博文

选择一只狗,就是重新选择一个亲人——评蒋子丹《动物档案》

已有 3876 次阅读 2012-8-6 09:17 |个人分类:敬畏自然|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动物保护, 慈悲, 蒋子丹

 
选择一只狗,就是重新选择一个亲人
 
——评蒋子丹《动物档案》
时间:2011-05-04

  看蒋子丹的新书时,我家隔壁正在装修,电钻和捶打的声音总是在无法预期的情况下陡然响起,另一侧隔壁的宠物狗依然凶悍,那狗个头儿不大嗓门儿却不小,稍有风吹草动就是一阵狂吠……如此情形,往好了说是日常烟火气,往坏了说是噪音;往小了说是生活中不值一提的偶然干扰,往大了说,则是我们与这个世界如何和谐共处的现实断面了。  

 
蒋子丹的两本新书关注的就是生命,关于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话题。《动物档案》侧重人与宠物的问题,故事的素材来自北京的一个小动物收容基地,为此她曾在那里生活了两个月。作者用拟人和虚构的手法描摹了几十只猫、狗被遗弃的故事,将它们的“主人”散布在各个阶层,穷人、富人、老人、流浪儿……表现各种身份的人对动物的需求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故事本身延展出更广阔的空间,在写动物命运的同时,渗入了她对各种社会问题、人性缺陷等的批评性思考。尽管虚实结合,那些鲜活的生命是真实的、被遗弃的命运也是真实的。 
 
《一只蚂蚁领着我走》的话题则更为宏大,豢养宠物的人、虐猫事件、素食者、保护藏羚羊、救助被活体取胆汁的黑熊、野象与人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从这些与动物有关的事件中探讨宠物、野生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有虚构的故事、有真实的报道和大量资料及探索评论性文字。 
 
 近些年与动物有关的作品颇有“风行”的意思,但其中的动物多还是人类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中的配角和点缀,令人唏嘘的所谓忠诚、勇猛也依然以人为价值中心,再或者就是都市有闲阶层描绘身边的宠物,为苍白的生活加些貌似施放爱心的花边。如《动物档案》、《一只蚂蚁领着我走》这样以动物为主角、为主体,以动物保护为主题并深入探讨的图书并不多见。 
 
蒋子丹对动物的关注缘于她家中一起生活了20年的老猫,这只猫陪伴她度过了失去母亲最伤痛的一段,身上寄寓、传承了两代人的记忆,共同的生活使他们之间产生了旁人难以觉察的情感交流,类似感受对养宠物的人而言并不陌生。《动物档案》的前言就是这只老猫的故事。通常,这类故事是容易唤起读者内心那份柔情的——这也正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要养宠物的原因之一,在越来越复杂、压力越来越大的人际关系中挣扎,从动物身上我们能轻易获得纯真、依恋和亲密。但是并非所有的宠物都能幸福安然地度过一生,而能把这种情愫扩大,直至思索人与动物的关系、地球村的生态平衡等等,则更是一个作家的敏锐与思考。 
 
《动物档案》以猫的故事开始,以一只狗的故事结束——那是蒋子丹收留的一只流浪狗三毛,因与老猫争宠,不得不送给韩少功收养。韩少功前两年的乡居笔记《山南水北》中也屡屡提到三毛,还记得他在书中记述过的一个场景:他带着三毛到另一个村子做客,那个村子的狗见有陌生人来,大大小小的狗蜂拥而至,奇怪的是每只狗嘴里都衔着一根树枝——细究之下才知,那是狗们表示友善的“习俗”,没有人知道它们这个举动从何处学到又互相传承,后来,甚至三毛也学会了叼一根草向主人展示……这个场面当时给我的震撼至今难忘。韩少功也曾说,因为与狗相伴,他的《山南水北》中才多了更多人文关怀的内容和柔情的目光。 
 
当然,由宠物而推及人与动物的关系、推及生态平衡,毕竟是个太大的话题,而且作为动物之一种的人,此类思索往往会使自己陷入矛盾重重的泥淖,这种困惑、迷茫甚至绝望在《一只蚂蚁领着我走》中表现得尤其突出,作者也不掩饰自己无法解释、无法解决的纷乱思绪。现代都市人在水泥森林中生活,从基本的身体健康到心理疾患、问题丛生的现实也时刻侵扰着我们,但通过这些文字能让我们多关注些餐桌美食以外的生灵、关注被霓虹闪烁遮蔽已经陌生的世界,多些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悲悯,多些反观与内省,寻找心灵宁静与快乐的本源,这也是解决我们一些烦恼焦虑的途径之一吧。

转自:http://www.yzlib.cn/app/content.php/24017,0.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4810-599476.html

上一篇:怎么证明人是素食动物?
下一篇:流浪狗守墓14年 只为陌生人一饭之恩

6 吴飞鹏 陆俊茜 张玉秀 陈小润 zhanghuatian zzjtc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