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出發,何時能還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nsong 科學,俺的名字叫科學!

博文

博微斋文选摘抄:十六字令仄韵格

已有 5202 次阅读 2013-1-27 20:25 |个人分类:敬畏自然|系统分类:诗词雅集|关键词:学者| 创新, 素食, 十六字令, 仄韵格

十六字令仄韵格

 

       懂词的人一看这个题目可能就要笑了:你懂不懂?明明十六字令是个平韵格,你非来个仄韵格!
 

       没错,十六字令是个平韵格;如果墨守成规,就不会有仄韵格的十六字令。可是我认为有三条很好的理由可以让词友们接受仄韵格的十六字令:
 

       第一,十六字令实在是学习填词的首选词牌之一,可是如果只有平韵格,常常会让人有放不开手脚的感觉,比如春夏秋冬、梅兰竹菊、花鸟虫鱼、风云山水,每字一题(人们常常喜欢这样),如果恪守十六字令只押平韵的话,雅事终不能成,因为“夏、竹、菊、鸟、水”都不是平声字。
 

       第二,词牌本来就不是预先规定好的,而是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创新、积累下来的,变化原有词牌的韵格有何不可?特别是现代的人对于词的欣赏,用的是阅读和吟诵,而不是唱,不存在字的平仄需要跟曲子的旋律配合的问题,因此由平韵改为仄韵并不会产生什么不方便的地方。
 

       第三,许多词友在实际创作中已经填写了仄韵的十六字令。以三位新浪网友为例:
 
       竹,玉立婷婷态静淑。幽幽笛,似弄梅花曲?(远筝词)
  
       菊,陶令东篱魂梦逐。迟迟绽,霜后余清馥。(远筝词)
  
       夏,蝉唱蛙鸣莲若画。清池水,天映柳阴下。(禾大壮词)
  
       雨,檐下缤纷丝缕缕。山川润,草木凝新露。(慕羽化蝶词)
禾大壮甚至还把仄韵的十六字令归纳为(“中”表示可平可仄,红色表示韵脚):
  
       仄。中仄平平平仄仄。平中仄,中仄仄平仄。

       为了有法可依,我特地设计了一种十六字令的仄韵格,供词友们参考选用。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兼顾传统与创作需求两方面的需要,因此采用换韵的办法,先仄后平,即最后还是回到传统的平韵上。此外,因为小令的韵脚本来不多,因此采用换韵不换部的方式,即使碰到入声韵,也要采用跟它比较匹配的平声韵,总之是要尽可能地照顾到语音上的和谐问题。因为要换韵,韵脚就不能是单数了(平声格只有 3 个韵脚),需要增加 1 个韵脚。因此仄韵格其实比平韵格反而增加了一些难度。
    
       十六字令的平韵格如下(单调 16 字,4 句,3 平韵):
              格式:平。中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仄仄平平。
  
       例词: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蔡 伸词)
   
       十六字令的仄韵格如下(单调 16 字,4 句,2 仄韵 2 平韵,例词均为本空间原创):
  
       格式:仄。中平中仄中平仄。中中平,中仄中平平。
  
       例词:酒!伤生车祸罪魁首。万家愁,醉驾何时休?
  
                   酒!几杯下肚魔成友。万事浮,懵懂足堪忧。
  
                   酒!迷情乱性伤阳寿。理智囚,暴力引冤仇。
  
                   肉!人欢咀食苍生哭。功德枯,警惕堕三途。
    
                   肉!为贪口欲恣伤戮。德性污,跛蹇身心瘏。
  
                   奶!促癌食品花钱买。良可哀,富贵惹飞灾。
    
                   奶!乔装打扮将人害。不除开,世界少英才。
  
                   蛋!腥膻藏毒菌无算。不罢餐,身浊体难安。
  
当然,新浪网友禾大壮所归纳的仄韵格也可以作为创作时的另一种选择。

博微斋思善词集,线装书局,博微斋主人著,2010年8月,116-117页。


蔣科學按:

衛帥叔指示:老蒋贴几首吃素词出来,俺们欣赏欣赏,也好以后用诗词宣传你的倡议啊。哈哈。

我是文學盲,根本讀不出詞的好壞,說不定挑選出來的作品不能代表博微齋主人的水準,似乎不夠禮貌。猶豫不決,不知如何是好,看到這篇文章似乎涉及到詞牌創新的問題,估計詩詞高人會對此感興趣,無論肯定還是否定,但是估計肯定都會發表意見的。

手裡拿著本詞集,被詩人逼著挑選作品轉帖,我貌似真的感受到夫子當年的指示了:不學詩無以言!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4810-657063.html

上一篇:北大中文系教授填词宣传素食动保!
下一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动物的生命》

12 陈小润 李伟钢 刘洋 陈沐 鲍海飞 陈绥阳 卫军英 zhanghuatian aliala chaogerhui yxh3161 zzjtc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