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暗物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yntiger 暗物质是连接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纽带,也是低速物理通向高速物理的桥梁,更是跨越经典物理与现代物理巨大鸿沟的有效工具!

博文

解密暗物质201-基于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理论的宇宙模型论证-暗能量

已有 168 次阅读 2024-3-17 17:58 |个人分类:我独醉|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只要能发现暗物质和场物质都是由正反粒子偶极子组成,你就能揭开物理学和天文学重大问题的谜底

暗能量

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导出的一组引力方程式,方程式的结果都预示着宇宙是在做永恒的运动,这个结果与爱因斯坦的宇宙是静止的观点相违背,为了使这个结果能预示宇宙是呈静止状态,爱因斯坦又给方程式引入了一个项,这个项称之为的宇宙常数

后来,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发现星系红移大小与星系距离成比例关系。但由于多普勒效应的误解而误认为河外星系的视向退行速度与距离成正比,即距离越远,视向速度越大。

宇宙学家不得不引入暗能量这个概念来解释宇宙加速膨胀。暗能量被认为是一种充溢空间的、具有负压强的能量。按照相对论,这种负压强在长距离类似于一种反引力。这个猜想是解释宇宙加速膨胀和宇宙中失落物质等问题的一个最流行的方案。

然而,自从20世纪90年代天文学家们达成了某种现象或者物质正在导致宇宙加速膨胀以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就一直争论不休。而人类的数据库并不足以让任何假设得到充分地证实。

首先一定要提到奥伯斯佯谬,当时的很多理论欠缺而误认为光可以传递无限远,更不知道热辐射理论而误认为星云、尘埃物质不断吸收能量会升温到可以发射可见光。由于一系列的错误论证,稳恒态的无限宇宙模型就这样被一个错误的思想扼杀了!

其次,不管您往哪个方向看,远处的星系正急速地远离地球而去。这样,地球就成了宇宙的中心,所有星系都在远离中心,把地球放在了一个极为特殊的位置上,是彻头彻尾的新版地心说,这显然是错误的。

再次,星系谱线的红移与距离成正比是唯一被大量实验数据证实的。然而,多普勒频移包括运动频移和衰减频移。运动频移主要与运动速度相关,而衰减频移主要与距离相关。实测星系红移与距离成比例关系,显著的参数关系表明星系红移来自衰减频移。

最后,暗能量与星体的相互作用没有任何相关证据,暗能量的施力物体是什么,或者说暗能量本身是什么,暗能量的大小和方向能否确定,暗能量是否作用于地球,这些最基本的力学事实没有人关心。

种种自然现象、物理实验与天文观测明确表明宇宙并没有不断膨胀。暗能量的概念与构思与不断膨胀的宇宙相关的思想就需要调整。另外,宇宙中散布着暗物质,且其总重量远远超过可见物质。暗物质不仅是一种万有引力物质,也是电场、磁场和引力场的载体。暗物质不仅因本身的热运动而具有大量热能,而且由于是各种场的载体,蓄积了大量的场势能,在这种意义上,暗物质蓄积大量的能量,影响着整个宇宙的运动与演化。

总之,星系红移本是多普勒衰减频移,但被错误地当成了运动频移,而错误推论得到宇宙在加速膨胀。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场态粒子自身热辐射,是唯一无法被屏蔽 点电磁波,但被错误地当成了大爆炸的余温。尤其是奥伯斯佯谬认为光线能够传递无限远,且星际物质吸收可见光而不辐射不可见光。仅仅银河系就由数千亿颗恒星,可观测宇宙有上万亿个星系,有超过亿亿亿颗恒星,人类肉眼只能看见极小区域的7000多颗恒星。奥伯斯佯谬用两个错误假定否定了无限大稳恒态宇宙。一系列错误铸就了大爆炸理论的辉煌,然而,没有任何物理学理论能解释宇宙加速膨胀,更找不到任何动力学实测数据。只能提出一个只有灵魂而无法实测的暗能量来糊弄。人类对能够使宇宙膨胀的暗能量仍一无所知,也从未直接或间接地观测到暗能量。暗能量永远不会暴露其本来面目,使宇宙膨胀的暗能量根本就不存在

《暗物质与宇宙模型》全书下载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0UIjqUDXFk9pN7TqPJnXiw?pwd=7fub

《暗物质与宇宙模型》超精简版PPT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p5A-LzBygGHRKEq31GpCw?pwd=73dq

《和平与发展》全书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gCYm0EEaYOzNzylsrAtuA?pwd=cxkq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5458-1425706.html

上一篇:解密暗物质200-基于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理论的宇宙模型论证-奥伯斯佯谬
下一篇:解密暗物质202-基于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理论的宇宙模型论证-小结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7: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