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暗物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yntiger 暗物质是连接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纽带,也是低速物理通向高速物理的桥梁,更是跨越经典物理与现代物理巨大鸿沟的有效工具!

博文

解密暗物质244-宇宙生命起源-病毒先于细胞起源存在逻辑问题

已有 235 次阅读 2024-3-28 21:09 |个人分类:我独醉|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只要能发现暗物质和场物质都是由正反粒子偶极子组成,你就能揭开物理学和天文学重大问题的谜底

病毒先于细胞起源存在逻辑问题

自人类发现病毒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病毒起源的理论就在不断发生变化。虽然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病毒起源理论,但是迄今仍然不知道它们的真正起源。

1924年法裔加拿大微生物学家德海莱提出病毒是细胞的祖先。20世纪60年代卢里亚指出病毒是在细胞出现前的原始生命汤中的遗骸。这个假说认为,在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是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病毒,最后到细胞生物。病毒既具有化学大分子可以结晶的特点,又具有生物以自身为模板复制产生后代的部分特征。研究表明,生物进化通常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历程。因此,在从非生命物质到生命出现这一漫长的转变过程中,病毒处于非生物与生物的过渡位置。在结构上,衣原体等最简单的细胞比最复杂的病毒更复杂,也就是说病毒刚好填补了从化学大分子到原始细胞之间的空白。

早期的病毒先于细胞起源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病毒不可能出现在细胞之前这样一种信念的影响,因此,病毒被定义为细胞的基因寄生生物。即使采用更全面的共生关系来解释病毒,一些进化生物学家也坚持认为病毒不可能出现在细胞之前,只有先出现宿主,病毒才能进入共生关系。

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从进化早期就开始发挥作用。对于细胞形式的生物进化来讲,尽管细胞起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遗传载体核酸链的自我复制和代谢所需蛋白质的编码过程也同样重要。现代生物化学研究表明,达尔文提出的进化机制可以外推到生命起源之前的时期,这一阶段已经涉及核酸链的自我复制。同样, DNA必须借助DNA聚合酶才能完成自我复制。而RNA既能够像DNA一样储存遗传密码,也能够完成自我复制的催化、建构和调节。因此,一些化学家认为,生命很可能是以那些能够自我复制的RNA为开端,在原始的RNA世界中产生进化的。

把基本的进化理论应用到RNA的自我复制上就会发现,RNA在复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会产生突变,造成子代RNA序列改变,这一特性与现在的生物进化一样。此外,如果两个不同的预进化RNA合并成一个更大、更复杂的RNA,那么,这会像今天在遗传共生体的谱系融合中所看到的那样,增加遗传的复杂性。假设达尔文是正确的,自然选择在进化的最初阶段就能够发挥作用,那么,突变体和共生功能体会在这个原始世界中为生存而战,此时竞争优胜者的基因就会控制当地种群。为了验证上述假设,科学家进行了实验,结果证明这些假设完全符合预期。

许多地球生命起源的权威论断都支持RNA起源论。RNA病毒和细胞的起源提供了逻辑基础。随后,从RNA基因组到DNA基因组的进化步骤只需将尿嘧啶替换为胸腺嘧啶即可,这将提高亲代和子代遗传过程中的基因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很可能源于自然选择。

DNA是一种高度稳定的分子,因此,它能够充当亲代和子代遗传过程中的信息载体。相比之下,RNA却不是很稳定。不过,正是RNA的不稳定性赋予了它快速变化的进化特性。目前,RNA病毒是唯一由RNA基因组编码的生物,这表明能够通过研究RNA病毒来了解RNA世界。从自我复制因子到生命的进化历程中,RNA病毒就具有这种原始潜能。

病毒结构较为简单,并不具备自我隔离的完整生命体特征,因此独立的病毒无法实现生命特征。只有病毒就将自己的基因注入宿主细胞当中,利用宿主细胞才能实现繁殖后代。没有细胞的条件下,病毒无法长期存在。没有细胞却出现细胞的寄生者,这个逻辑本身就存在问题。

《暗物质与宇宙模型》全书下载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tUUqgMw6Jmo_xorPPm65KA?pwd=tnmg  

《暗物质与宇宙模型》超精简版PPT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p5A-LzBygGHRKEq31GpCw?pwd=73dq

《和平与发展》全书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gCYm0EEaYOzNzylsrAtuA?pwd=cxkq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5458-1427321.html

上一篇:解密暗物质243-宇宙生命起源-生命起源于水陆边界
下一篇:解密暗物质245-宇宙生命起源-细胞先于病毒起源存在逻辑问题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1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