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歌德巴赫猜想”及其简单完全证明

已有 5409 次阅读 2011-9-23 09:07 |个人分类:数理|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歌德巴赫猜想, 简单完全证明

“歌德巴赫猜想”及其简单完全证明

 

中国科学院  力学研究所  吴中祥

 

         

“歌德巴赫猜想”就是要严格证明:“等于和大于4的任意偶数,都至少能找到1对素数之和等于它”。

1918年采用“圆法”作为证明歌德巴赫猜想的重要研究方向,并进而发展相应的各种“筛法”,{a,b}命题,以来,经众多专家逐步逼近的证明,直到1966年,我国数学家陈景润才宣布证明了{1,2}命题(即所谓:“1+2”)1973年,就发表了命题{1,2}的全部证明。

但是,至今又过去了40多年,还没能全面完成“1+1”

专家们并认为:“不仅现有的方法不适用于研究解决(11),而且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到可以沿着什么途径,利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它。”。

本文给出给定的偶数和相应素数间的一个关式,直接求解的简单方法,完全地证明了“歌德巴赫猜想”。

 

关键词:歌德巴赫猜想  素数  偶数  圆法及其筛法  任意偶数等于两素数和的方程及其解

 

1.什么是“歌德巴赫猜想”

Goldbach1742年致L.Euler的信中提出证明猜想:“每个等于或大于7的奇数都能写成3个素数之和”(B) L.Euler在回信中指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须证明猜想:“每个等于或大于6的偶数都能写成2个素数之和”(A),对这两个((A),(B))猜想的证明就是所谓“Goldbach问题”。

现在看来,所谓“歌德巴赫猜想”,简单地说,就是要严格证明:“等于和大于4的任意偶数,都至少能找到1对素数之和等于它”。

所谓“素数”可定义为:“无‘真因数’之整数”。

整数即:1,2,…

能够用来整除某个数的数,就是:该数的“因数”。其中,除了1和该数本身而外,就是:所谓“真因数”。

那么,按此定义,素数就应是:2,3,5,7,11,13,17,19,…的数列。

每个整数,n(1),都可由素数, p(k); k=1,2,…, 的积表达为:

n= p(1)a(1)次方 p(2)a(2)次方…p(k)a(k)次方,

其中p(1) <p(2)<…< p(k), a(1),a(2),…,a(k)等于或>0

但是各个素数却很难由自然数或整数的简单表达式表达。

由于素数的如上特点,“歌德巴赫猜想”就很难严格证明。

 

2.“歌德巴赫猜想”的已有解法

1918Hardy, G.H., Ramanujan 采用一个由p2n求和2iknp的复指数函数S(k,n),而在自然数, n, 和素数, p, 间建立起联系。

其中i是虚数符=(-1)的平方根;k01的变量,m为任意整数,因:

2iknm的指数由k01的积分=1(m=0); =0(m=0)

因而,方程n=p(1)+ p(2)+p(3), p(1), p(2), p(3) 大于或等3的解数为:

T(n)=在上述积分的核乘以S(k,n) 的平方。

方程n=p(1)+ p(2), p(1), p(2) 大于或等3的解数为:

D(n)=在上述积分的核乘以S(k,n) 的平方。

这样,证明“歌德巴赫猜想”(A),就只须计算积分D(n),并且证明:对于大于或等于6的偶数nD(n)大于0,证明“歌德巴赫猜想”(B),就只须计算积分T(n),并且证明:对于大于或等于7的偶数nT(n)大于0,而证明“歌德巴赫猜想”就仅须计算积分D(n) T(n)

这就是Hardy-Little wood-Ramanujan所谓“圆法” 的基本思想,它确定了“歌德巴赫猜想”问题的重要研究方向。

 

但是,“计算积分D(n) T (n),也并非易事,一些学者创造、发展、简化、和证明了估算S(k,n)的方法和公式。

这些方法对研究Goldbadh guess (B)很成功,但对Goldbadh guess (A)不很好,

并且为了化解证明Goldbadh guess (A)的困难,采用首先证明:每个充分大的偶数是a个素数的乘积和b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即所谓:命题{a,b}“a+b”),其中a,b,是正整数。

当使a,b,逐步递减为1,来进行筛选,命题{1,1},即所谓:“1+1”,就是歌德巴赫猜想(A),“对于大于或等于6的偶数nD(n)大于0,的证明了,这就是所谓“筛法”。

一些学者采用不断改进的“筛法”,即:

对其中的积分函数相应作某些改进,或改为某种相应适用的极限求和,例如:某种pai函数、lin函数,等等,使ab,逐渐减小的命题{ab}得到了证明。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1966年宣布证明了{1,2}命题 (即所谓:“1+2”)1973年发表了命题{1,2}的全部证明。

这就与“歌德巴赫猜想”的最终解决,仅只有“1”之差了。

但是,至今过去了40多年,还没能全面完成“1+1”

 

3.完成“1+1”存在困难

专家们在完成“1+3”之后就已经认为:在这种“圆法”基础上的“筛法”,已到极限。

因而,既对陈景润 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1+2” 更加惊喜!又更加怀疑:沿用这种方法是否确能最终解决?!

例如:山东大学潘承洞教授就说过:“要从(12)到完全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还有十分漫长的路程。”

并且,依他看来,“不仅现有的方法不适用于研究解决(11),而且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到可以沿着什么途径,利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它。

(参看《素数分布与哥德巴赫猜想》,潘承洞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

潘承洞教授这里所说的“现有的方法”是指:哈代-立脱 伍特 圆法;相应的筛法,以及陈景润提出的方法。

实际上,这种都是由p2n求和2iknp的复指数函数S(k,n),而在自然数, n, 和素数, p, 间建立起联系的所谓“圆法”和“筛法”,虽然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中,确实已取得证明了“1+2”命题的重要成果,而且,在发展数论,特别是解析数论,方面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实际上,却是把这个整数与素数的简单代数问题作了复杂化的处理,而使它成为复指数函数的复杂难解的问题,直至走向了死胡同。

 

4.简单的完全证明

其实,从xy坐标中,y=01X横线与(0,0)点到(n,1)点的延线形成的同

位角,相等,因而,(n,1), (0,0)点到(n,1)点延线上的x>n各点,和由该点垂交于y=0X横线的交点,所形成的直角3角形的(n,1)角,与由到(n,1)点、(n,0)点和(0,0)点,所形成的直角3角形的(0,0)角的正切和余切都相等,我们发现:

对于任意的实数、虚数或复数,n,与大于n的,所有的实数、虚数或复数,N(n),都有如下简单的,有重要意义的,代数关系式:

1/n=(N(n)/n-1)/(N(n)-n),            n=(N(n)-n)/(N(n)/n-1),          (1)

因而,找到了能与任意的实数、虚数或复数,n,都建立起简单代数关系式的参变量N(n)

运用(1)式:

对于所有的素数P(n1)与大于P(n1)所有各实数N(P(n1))都有仅适用于素数的如下简单的代数关系式

1/P(n1)=(N(P(n1))/P(n1)-1)/(N(P(n1))-P(n1)),

P(n1)=(N(P(n1))-P(n1))/(N(P(n1))/P(n1)-1),                             (2)

对于所有的偶数,2n,与大于2n的,所有各实数,N(2n),也都有如下简单的仅适用于偶数的代数关系式:

1/(2n)=(N(2n)/(2n)-1)/(N(2n)-2n),  2n=(N(2n) -2n)/(N(2n)/(2n)-1),          (3)

当素数P(n2)大于素数P(n1),且满足2n=P(n1)+P(n2)时,N(2n)必大于N(P(n1))N(P(n2))

因而,按(2)(3),就有如下,满足两个素数之和等于偶数的公式

(N(2n)-2n)/(N(2n)/(2n)-1)

=(N(2n)-P(n2))/(N(2n)/P(n2)-1)+(N(2n)-P(n1))/(N(2n)/P(n1)-1)

而且,其中的P(n2)可用2n-P(n1)取代,而有:

(N(2n)-2n)/(N(2n)/(2n)-1)

=(N(2n)-2n+P(n1))/(N(2n)/(2n-P(n1))-1)+(N(2n)-P(n1))/(N(2n)/P(n1)-1)

N(2n)^4+a3N(2n)^3+a2N(2n)^2+a1N(2n) +a0=0,           (4)

a3=4(-4n^2-7nP(n1)+3P(n1)^2)/(9P(n1)),

a2=4(9n^3+9n^2P(n1)-3nP(n1)^2+P(n1)^3)/(9P(n1)),

a1=8 (nP(n1)^2-3n^2P(n1)-4n^3)/9,

a0=4(-3P(n1)^2+16nP(n1)-16n^2)n^2/9,

(4)可见:只要这个满足2n=P(n1)+P(n2)N(2n)方程能够有解,就证明了任意n等于或大于2的偶数,2n,都能由两个素数之和,P(n1)+P(n2),表达。

如果能将4次的不可约代数方程变化为两个2次的不可约代数方程,就可分别求解了。

为此,引入一个函数y并取

(N(2n)^2+a3N(2n)/2+y/2)^2

= N(2n)^4+a3N(2n)^3+((a3/2)^2+y)N(2n)^2+(a3y/2)N(2n)+(y/2)^2

原方程就可改写为

(N(2n)^2+a3N(2n)/2+y/2)^2

=((a3/2)^2-a2+y)N(2n)^2+(a3y/2-a1) N(2n)+(y^2/4-a0),

上式右边是个N(2n)2次式。若将它也表达为N(2n)函数的完全平方就有

((a3/2)^2-a2+y)N(2n)^2+(a3y/2-a1)N(2n)+(y^2/4-a0)=(c1N(2n)+c0)^2,

这样,原方程就可分解为如下的两个方程,而分别求解:

N(2n)^2+(a3/2-c1)N(2n)+y/2-c0=0;

N(2n)^2+(a3/2+c1)N(2n)+y/2+c0=0;                         5

 

而且(c1N(2n)+c0)^2=c1^2N(2n)^2+2c1c0N(2n)+c0^2,

c1^2=(a3/2)^2-a2+y,  2c1c0=a3y/2-a1, c0^2=y^2/4–a0,

2c1c0=2((a3/2)^2-a2+y)^(1/2)(y^2/4–a0)^(1/2)=a3y/2-a1

c1=((a3/2)^2-a2+y)^(1/2),  c0=(y^2/4–a0)^(1/2),

2((a3/2)^2-a2+y)y^2/4-a0)=(a3y/2-a1)^2

这就得到函数y的如下方程

y^3-((a3/2)^2+a2)y^2+2a3a1y-2(a1^2+2a0)=0,                  (6)

这个y方程的次数也必然低于原方程,对此,可按3次方程求解,即令

s=y-((a3/2)^2+a2)/3,  y=s+((a3/2)^2+a2)/3,                     (7)

(7)代入方程(6)将它简化为s^2系数=0的形式。即

s^3+b1s+b0=0,                                            (8)

b1=2a3a1+((a3/2)^2 +a2)^2/3,

b0=-2(a1^2+2a0)+((a3/2)^2+a2)2a3a1/3-2((a3/2)^2 +a2)^3/27,

即得s方程

s0=(-b0/2+((b0/2)^2+(b1/3)^3)^(1/2))^(1/3)+(-b0/2-((b0/2)^2+(b1/3)^3)^(1/2))^(1/3),

s1=w1(-b0/2+((b0/2)^2+(b1/3)^3)^(1/2))^(1/3)

+w2(-b0/2-((b0/2)^2+(b1/3)^3)^(1/2))^(1/3),

s2=w2(-b0/2+((b0/2)^2+(b1/3)^3)^(1/2))^(1/3)

+w1(-b0/2-((b0/2)^2+(b1/3)^3)^(1/2))^(1/3)                       (9)

3y方程的解为:

yj=sj+((a3/2)^2 +a2)/3; j=0,1,2,                                      (10)

(10)代入方程(5),只要满足2n=P(n1)+P(n2)的所2nP(n1),都必然能得解。

即得到:对于大于2的,任意给定的偶数,直接求解如上简单的代数关系式,就必能求得至少一对P(n1)P(n2)满足2n=P(n1)+P(n2)

因而,歌德巴赫猜想就完全得证。

 

5.对于给定的n满足2n=P(n1)+P(n2)。的P(n1)P(n2)

 

当给定了n,满足2n=P(n1)+P(n2)中较小者P(n1),必小于或等于n,较大者P(n2) 必小于或等于2n-P(n1),而所有的素数都可由不能被比它小的全部素数整除来判定。

n=2,就只能是P(n1)=P(n2)=2,当n=>3,所有的素数就都是奇数,因而,对于不太大的n,就容易求得满足2n=P(n1)+P(n2)P(n1)P(n2)

由于素数不含“真因数”的特性,各素数前所缺奇数,就必然都是:小于该素数除以其中最小的“真因素”,3,的,两个或多个“真因素”的乘积。

显然,对于给定的素数,其前连续满足这种条件的奇数的几率必然很有限。

因此,大于3的全部奇数系列前,连续地不是素数的个数,虽然会随奇数的增大,而有所增加, 但是,其增加的数值,必然是:数量级地远小于素数本身数值的增长!

随着偶数的增大,两个素数之和等于该偶数的素数中的较小者,也必然是:数量级地远小于偶数本身数值的增长!

这些都已由10万,乃至100万,以内的全部素数和相应的偶数所证实。

因而,对于任何很大的,给定的n,都容易如上确定满足2n=P(n1)+P(n2)。的P(n1)P(n2)

对于很大的n,也容易按此规律编制程序由电脑计算求得。

例如:

n           P(n1)    P(n2)=2n-P(n1)

2           2        2

3           3        3

5           3        7

            5        5

6           5        7

7           3        11

            7        7

8           3        13

            5        11

9           5        13

            7        11

10          3        17

            7        13

11          3        19

            5        17

            11       11

13          3        23

            7        19

            13       13

 

。。。   。。。   。。。  

 

15721       109      31333

            15583    15859

80489       80489    80489

463981      109       927853

999983       999983    999983

 

6.参考文献:

[1] 歌德巴赫猜想 潘承洞 潘承彪 科学出版社 1981

[2] 数论导引 华罗庚 科学出版社 1957

[3] “Asymptotic formula in combinatory analysis”, Hardy, G.H., Ramanujan, S., Proc. London Math. soc. (2) 17 (1918), 75-115.

[4] http://www.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6-489468.html

上一篇:嫦娥二号主要成果、归宿,嫦娥三号准备将于2013登月
下一篇:所谓“中微子超光速”错在哪里?!如何才对?!

5 吴吉良 刘锋 XY agreatboy abcches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