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百合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lowerofmay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博士 副研究员

博文

“烧钱”与传统和拉动内需的关系——牛年正月十五有感

已有 3276 次阅读 2010-8-11 20:58 |个人分类:先天下之忧而忧|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传统, 拉动内需, 经济增长模式

过年要放鞭炮和焰火,是中国从古到今的传统。但是放多放少,则古今不一了。
 
古人放鞭炮,就是图个吉祥的意思,最原始的意思就是要把在人间作祟作乱的鬼怪们吓跑。可能过小年放一次,过大年放一次,初五放一次,十五再放一次。过大年大家放得集中燃放最多,但通常也就放上几串也就足矣,把牛鬼蛇神们吓跑就可以了。然而今人则不一般了,放鞭炮几乎失去了原始的意味,而增加了更多“炫耀”的滋味。
 
过年没在北京,没有体会到首都过年的气氛;但正月十五元宵节赶上了,体会了一把北京是怎么通过“烧钱”来过节的。
 
下午不到5点钟,窗外就开始相当密集地放鞭炮,这提醒我,原来年过得这么快,感觉没几天却已经十五了。办公楼附近有些居民区,但并不密集,至少不如我听到的鞭炮声密集。
 
晚上在京西宾馆看了一场电影《非诚勿扰》,出来后听到那鞭炮和花炮的声更密集了。北京真是大,从5点到10点38分我在院中看“半影月食”,我几乎随时感到那些声音是连续的;在我过年的小城市,除了凌晨“交子”时刻,其他时间放炮声音还是断续的。实际上按照古人的标准,这热闹的意思早把表达够了,鬼也给驱走了,但炮声怎么还是不停?
 
走在路上听着那些不间断的声音,我不禁想,火炮燃掉的是外包装纸,同时烧掉的也是购买人口袋中的人民币。我单位年前犒劳大家,在北京郊区搞了一场活动,带大家在一个指定场所燃放了10分钟的焰火,后来我问了一下领导究竟这10分钟大家烧掉多少钱,回答说4000块钱着实把我吓了一大跳。
 
12点以后鞭炮声终于弱下来,缘于北京市规定过了正月15就不准放炮了,但还是能零星听到砰砰的响声,不管什么时候都会有人不尊重规定和他人的休息时间;有一次还在我们院附近,因为楼房的回音使声音变得格外大。从5点算起到12点北京连续不间断地燃放了7个小时,我想同一时刻不会只有一个焰火在燃放,即使按照10分钟4000块钱,这7个小时间也不知道燃放了多少钱,何况这个数字还要乘上好多倍!也许全国这几天烧掉的钱可以再举办一次奥运会开幕演出了!
 
我不禁发出感慨:这样的夜晚要烧掉多少钱!不料老公回答说,这也是拉动内需啊!
 
此话似乎也对。
 
大家花钱买炮,炮烧掉了,但是这些钱流到了花炮厂和流通渠道各色人员的口袋中,变成了他们的生活费,似乎也没错。可是,我怎么想还是觉得它有错。
 
这似乎跟买服务一样,我们消费了无形的服务,得到了被服务的满足;我们燃掉了花炮,也从燃放中得到了快乐。
 
但是,满足感跟人的饥饿感一样是效益急剧递减的,人们从第1串鞭炮获得的满足感最大,以后依次快乐相差是不大的,最终达到一个最大满足感。假设人们燃放10串得到了最大满足感,那么其他从90串中几乎没有满足感,则这90串的钱是无效消费。吃饭则不同,第一口饭和接下来的饭都会给人满足,直至最后一口饭让人吃饱了,再也吃不下。吃不下想再吃则不可能;吃饭当然也可能产生无效消费,即剩饭,购买了而没有变为消费者的满足感。
 
所以,想来想去,我想古人适度的燃放达到了渲染气氛、驱除鬼神的最大满足感,今人也取得了一定满足感,但却过度消费产生了许许多多无效消费,靠产生无效消费来拉动内需是不健康的。
 
另外,在中国元宵节还被称为“灯节”,但在长安街西侧从二环到三环的这一大片区域我都没看到“灯节”的装饰,这说明什么?中国人重视传统吗?也许人们更为重视的是通过“烧钱”来显示各自的富裕?不得其解。
 
这些问题希望以后再思考地深入些。
 (2009年2月10日,于北京)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6034-352107.html

上一篇:法国人对“法国制造”敏感
下一篇:历史人物与电影——看陈凯歌的电影《梅兰芳》

2 武夷山 侯成亚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1: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