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才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chang 用理性态度,讨论科学及社会发展问题

博文

中国要发展软实力必须在价值观上建立共识

已有 3919 次阅读 2009-10-21 17:52 |个人分类:社会发展研究|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价值观, 共产主义, 精神文明, 软实力, 共识

  
一个国家,不论在迎接重要的挑战,还是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和建设时,都必须建立一个全社会的共识(consensus),这样才使得各方面的努力都能目标一致,各个成员也能够共体时艰,一起克服困难

一个国家或社会要能够发展和壮大,不止要看硬件的建设(包括经济与军事实力),还需要有强大的软实力。中国作爲一个大国,要在全球崛起,要完成和平统一的历史使命,不但要赢得经济上的竞赛,军事上的竞赛,还要赢得道德上、文化上的竞赛!这其实就是要求软实力的发展。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国在硬实力发展方面已取得相当大的成功,但是在软实力方面,不管是中国人自己还是外国观察者,都认为中国在这方面是欠缺的。事实上,现在很多国内的有识之士都在担心中国是否欠缺软实力,而软实力对于一个社会发展的作用是绝不低于硬实力的。

 

什幺是软实力?

软实力是一种对社会的认同感或者自豪感,是一种精神的凝聚力(也可以叫做“精神文明”),它能使社会里的成员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并且愿意为这个目标努力奋斗。

 

软实力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发展,包括:第一,文明的积累,例如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包含丰富的文学、哲学、和治国理念,使我们感受到这个文明的伟大。第二是宗教,例如犹太人的国家在两千年前已经被消灭了,但是依靠宗教强大的凝聚力,他们还能长期团结在一起,最后成功重新建立一个国家。第三是民族(或者种族)的认同,例如中国的对日抗战,或者在满清末年同盟会要推翻满人统治的革命,都有依赖民族主义。第四是共同的政治理念,例如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或者西方社会的自由主义等等。最后,软实力可以是通过教育在社会上建立了一套行为的道德规范,包括守法和互助的精神。

 

软实力的发展需要建立一套共同的价值观

这套价值观要符合几种要求。首先,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想,使人在心理上感觉有吸引力,产生一种自豪感;第二,它应该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使社会更加稳定、社会力量更加集中。其实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人没有理想,只追求各自的利益,社会是很难向前的。但如果有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能够激发很多社会成员的自豪感,大家都知道为何工作、为何奋斗,就会产生一种凝聚力,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曾经建立过许多不同的价值观,例如在封建时代,东方的社会崇尚仁、义、礼、智、信,而西方社会崇尚荣誉、尊严、以及“对神的敬畏”。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开始注重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自由、民主、法治就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普世价值。在二十世纪时,有些国家建立了反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他们也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由于阶级斗争本身并不足以提供自豪感,因此它也提出了平等、自由和民主(人的解放)。在马克思着作和巴黎公社的实践中,自由和民主一直很受推崇。在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掌权时,左翼文化界也一直宣传自由和民主,并据此要把国民党的独裁政权推翻。但是很不幸地,在革命成功以后的苏联和中国,并没有切实地发扬了追求自由和民主的精神。有些时候,尤其在斯大林统治时期和中国的反右、文革阶段,鼓吹自由和民主会成为极大的罪状,并受到严厉的惩罚。

 

中国目前缺乏一个共同的价值观

软实力的发展要求有共同的理想,采纳共同的价值观。但是在现时,我们在软实力的发展上遇到很大的问题,就是中国目前缺乏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因爲历史的原因,目前中国内部思想同时受到三方面的影响:包括

(a)    传统文化

(b)    共产主义

(c)    资本主义

它们之间互不兼容。现在的中国社会里,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在互相争斗。首先,对中华民族有根深蒂固影响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这种思想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沉淀,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已经深深地渗透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接受过传统教育的人影响尤其深远。中国过去一直是个农业社会,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它的政治组织主要是一种封建统治,因此发展出来的文明当然有它的局限性。但是,中华文明也有它优秀的一面,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保存至今的古老文明,她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有她一定的道理。中华文明经历过许多不同思想的交锋和外族文明的冲击,积累了大量的智慧和文化内涵。中国先秦时期许多思想家,包括孔子、孟子、老子和孙子等,对于人性的分析和人的行为规律的论述就已经非常细致和正确。而且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文明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就是以追求社会和谐为目标。与基督教文明不同,儒家文明不鼓励扩张和侵略。这种文明在十八世纪十九世纪比较吃亏,因为它不强调竞争与征服。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可利用的资源已非常有限,国家与国家通过战争向外扩张的情形也不可能再发生时,这种比较保守、强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文明,就比较适合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

 

另外一种对现代中国人有强大影响的思潮是共产主义,这主要是由于政治及近代历史发展的原因。在二十世纪初、从五四运动开始,许多中国知识分子都向西方国家(包括苏联)寻找强国之道。共产主义以阶级斗争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的思想,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在中国并没有根源。严格来说,中国的农民并非无产阶级,他们拥有自己的生产要素,并不同于马克思眼中的工人;中国在革命前也没有经过大规模的工业化。马列主义在中国其实并不具备发展的条件。但是由于经过多年的宣传和教育,很多中国人从开始识字、唱歌起,就已经大量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教条。到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阶级斗争理论更加成为神圣的“真理”,所以对于不少出生在40年代以至70年代的中国人来说,马列主义的价值观已经深入他们的脑海,成为中国社会中一种非常有影响力的思潮。事实上,共产主义追求平等的理想,在一个贫富不均的社会里面也必然会有很大的吸引力。

 

与之相反的是对于资本主义的向往。这种思潮的发展有多个根源。第一,人追求利益的本性与资本主义倡导的是一致的,因此资本主义比共产主义更容易被人接受;第二,共和国建国最初的三十年,出现了极多的问题。在文革结束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已经到了崩溃边缘。从今天解冻的很多文献中可以看出,在文革的后期,中国的农民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无法满足。由于前三十年执政的失败,改革开放后,人们看到其他没有实行共产主义的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远远高于中国,这就产生了逆反心理,认为资本主义是更优胜的制度。改革开放同时加速了与西方的交流,包括文化、教育等,国内的知识分子看到西方社会的自由思想的空间更大,资讯更加丰富,更加觉得中国目前的社会不合理,因此更加崇拜西方社会,更加向往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而事实上,由于目前正在广泛推行市场经济,有不少人趋向于认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是很自然的事。

 

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新的共识

    所以现在中国社会里面,起码有三种主要思潮,它们都在争夺社会的认同。在这种情形下,中国人目前比较难以建立一种社会共识。怎样打破这个困局呢?我们必须要跳出这三种不同思潮的框框,用更广阔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将意识形态的藩篱打破,用更科学的态度来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去建立一种新的、超越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价值观。但在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在进行。政府由于政治上的考量,在思想发展上只能做一些短期口号性的宣传工作(例如“摸着石头过河”、“三个代表”等等),并没有鼓励在社会上进行深刻的讨论,所以目前很难在价值观上取得共识。有人可能会提出来,将民族主义当成今天中国人民的共识。但是这样做也是有问题的。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凝聚国人思想的一种正面作用,也可能有导致民族自大或狭隘的种族主义的负面作用。而且中国作爲一个崛起中的大国,过分强调民族主义会使其他国家担心。即使对于中国的内部来说,片面强调民族主义也可能会造成汉族与一些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所以,我认为,中国现在要建立的共识,不能够过分依靠民族主义。

 

    那么,我们的共识应该建立在什麽基础上呢?我认为,应该是建立在一个健康的、进步的、适应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价值观之上。这种新的价值观不但要吸收东方和西方既有文明中的优秀部分,不但能符合中国的需要,还要有可能成爲未来社会全人类的价值观。作爲当代的知识分子,我们有责任去探索这个未来世界的价值观应该是什麽。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些想法,我准备在科学网上发表一系列的博文来进行探讨,希望能引起一些有意义的讨论。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6454-264060.html


下一篇:用平常心来看诺贝尔奖

2 陈儒军 leyla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